闲情偶寄·演习部·授曲第三·吹合宜低原文
闲情偶寄·演习部·授曲第三·吹合宜低
清·许浑
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籁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未尝不佳;但须以肉为主,而丝竹副之,使不出自然者,亦渐近自然,始有主行客随之妙。迩来戏房吹合之声,皆高于场上之曲,反以丝竹为主,而曲声和之,是座客非为听歌而来,乃听鼓乐而至矣。从来名优教曲,总使声与乐齐。箫笛高一字,曲亦高一字;箫笛低一字,曲亦低一字。然相同之中,即有高低轻重之别,以其教曲之初。即以箫笛代口,引之使唱,原系声随箫笛,非以箫笛随声,习久成性,一到声上,不知不觉而以曲随箫笛矣。
正之当用何法?曰:家常理曲,不用吹合,止于场上用之,则有吹合亦唱,无吹合亦唱,不靠吹合为主。譬之小儿学行,终日倚墙靠壁,舍此不能举步,一旦去其墙壁,偏使独行,行过一次两次,则虽见墙壁而不靠矣。
以予见论之,和箫和笛之时,当比曲低一字,曲声高于吹合,则丝竹之声亦变为肉,寻其附和之痕而不得矣。正音之法,有过此者乎?然此法不宜概行,当视唱曲之人之本领。如一班之中,有一二喉音最亮者,以此法行之,其余中人以下之材,俱照常格。倘不分高下,一例举行,则良法不终,而怪予立言之误矣。
吹合之声,场上可少,教曲学唱之时,必不可少,以其能代师口,而司熔铸变化之权也。何则?不用箫笛,止凭口授,则师唱一遍,徒亦唱一遍,师住口而徒亦住口,聪慧者数遍即熟,资质稍钝者,非数十百遍不能,以师徒之间无一转相授受之人也。自有此物,只须师教数遍,齿牙稍利,即有箫笛引之。随箫随笛之际,若曰无师,则轻重病徐之间,原有法脉准绳,引人归于胜地;若曰有师,则师口并无一字,已将此曲交付其徒。先则人随箫笛,后则箫笛随人,是金蝉脱壳之法也。“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箫笛二物,即曲中之尹公他也。但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昔未见面,而今同在一堂耳。若是,则吹合之力讵可少哉?予恐此书一出,好事者过听予方言,谬视箫笛为可弃,故复补论及此。
闲情偶寄·演习部·授曲第三·吹合宜低译文
弦乐、管乐、声乐这三种乐音,一向都是单独表演的,没有人把它们合起来用,这合用是从近年才开始的。三种乐音齐鸣,自然之音和人为之音融合在一起,这也合乎古人说的“金声玉振”的遗意,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要以声乐为主,以弦乐、管乐为辅,使不接近自然的声音也渐渐接近自然,这样才有主唱客随的妙处。近来戏场中乐器伴奏的声音,都高过戏台上演唱者的声音,反而以弦乐、管乐为主,声乐却去附和。这样,观众不是为听歌而来,竟是为了鼓乐才来的。从来名演员教人唱戏,总是让演唱与乐器伴奏的声音一样高。乐器伴奏的声音高一个调,演唱也高一个调;乐器伴奏的声音低一个调,演唱也低一个调。然而声调相同之中,却有高低轻重的差别,因为老师刚教人唱戏时,就用乐器代替口唱,引导学戏的人唱,原来是演唱伴随乐器走,而不是乐器随着演唱走,练习久了也就成了习惯。一旦学戏的人到了台上演出,不知不党就让自己的演唱随着乐器走了。
该用什么方法来纠正这个坏习惯呢?我认为:在平常练习唱曲时,不用管弦伴奏,这伴奏只在台上演出时使用,那么有管弦伴奏能唱,没有管弦伴奏也能唱,不以管弦伴奏为主。譬如小孩学走路,整天倚墙靠壁,除了这样就不能迈步,一旦让他离开那墙壁,迫使他独立行走,走过一次两次之后,那么即使见到墙壁,他也不会去倚靠了。
依我的看法来说,在用管弦伴奏时,应该比演唱的低一个调,演唱的声音高于管弦伴奏的声音,那么管弦伴奏的声音也就变成了声乐的一部分,也就不能够找出那乐器附和的痕迹了。纠正音调的方法,有比这还好的吗?然而这种方法不适宜一概而论,应当视演唱曲子的人的本领来确定。比如一个戏班子之中,有一两个嗓音最响亮的,就可采用这个方法,其余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都照常规的方法来练习。倘若不分水平的高低,全都这样练习,那么好的方法没有好的效果,却怪我的主张有错误了。
管弦伴奏,在台上演出时有时可以缺少,可是在教学徒唱戏时一定不能少,因为管弦伴奏能够代替老师的口,就像浇铸金属的模具,起到校正学徒唱戏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不用乐器伴奏,只凭老师的口来教授,那么老师唱一遍,学徒也唱一遍,老师住口,学徒也跟着住口,聪慧的人学唱几遍就熟悉了,资质稍微迟钝的人,没有几十上百遍是不能学会的,这是因为老师在师徒之间没有一个教与学互通的人。自从有了乐器伴奏,老师只需教上几遍,口齿稍微伶俐的学徒,就可以用乐器伴奏引导他唱。跟着乐器伴奏学唱的时候,如果说没有老师,那么在演唱的轻重快慢之间,自然有乐器伴奏来引导,把学徒引到正确的唱法上;如果说有老师,那么老师即使没有教唱一个字,借助乐器伴奏就已经将这整部戏的唱法教给学徒了。先是人的演唱跟着乐器伴奏走,然后是乐器伴奏跟着人的演唱走,这是金蝉脱壳的方法。“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跟我学习射箭。”管弦这两类乐器,就是学习演唱的尹公之他。只是庾公之斯与子濯孺子,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面,如今却在同一堂罢了。如果是这样,那么管弦伴奏的作用难道可以缺少吗?我恐怕这一出,好事的人过于听信我的话,误以为管弦伴奏可以放弃,因此在这里再做一番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