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原文翻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4 00:23

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原文

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

清·许浑

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则动主司之目矣。

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钗》《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腔板之正,未有正于此者。此曲善唱,则以后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谬矣。旧曲既熟,必须间以新词。切勿听拘士腐儒之言,谓新剧不如旧剧,一概弃而不习。盖演古戏,如唱清曲,只可悦知音数人之耳,不能娱满座宾朋之目。听古乐而思卧,听新乐而忘倦。古乐不必《箫》《韶》,《琵琶》《幽闺》等曲,即今之古乐也。

但选旧剧易,选新剧难。教歌习舞之家,主人必多冗事,且恐未必知音,势必委诸门客,询之优师。门客岂尽周郎?大半以优师之耳目为耳目。而优师之中,淹通文墨者少,每见才人所作,辄思避之,以凿枘不相入也。故延优师者,必择文理稍通之人,使阅新词,方能定其美恶。又必藉文人墨客参酌其间,两议佥同,方可授之使习。此为主人多冗,不谙音乐者而言。若系风雅主盟,词坛领袖,则独断有余,何必知而故询。

噫!欲使梨园风气丕变维新,必得一二缙绅长者主持公道,俾词之佳音必传,剧之陋者必黜,则千古才人心死,现在名流,有不心沉香刻木而祀之者乎?

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原文翻译

闲情偶寄·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译文

选择剧本教授戏童演戏,应当从旧剧本教起。旧剧本已熟悉了,然后间或地教他们学一些新的剧本,切不要先教新剧本后教旧剧本。为什么呢?戏曲老师教戏,总是在教旧剧本时要求很严格,在教新剧本时却很草率。因为旧剧本是人们都熟悉的,演出时稍有出错,就现出了演员演技的高低;而新剧本只是偶尔见到,就是有一点破绽,观众也未必都知道,它的短处就完全可以掩盖过去。况且旧剧本流传到现在,历经多少名师的衣钵相传,不妥当的地方也一定早就修改得妥妥当当,精益求精。就像八股文中用《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为题目的各种文章,名作如林,人们不敢草率动笔去写。新剧本却像是巧妙地搭配新题目,偶尔稍有长处,也就会吸引住主考官的眼睛了。

因此开始学戏,一定要尊崇旧剧本。而旧剧本又一定要从《琵琶记》《荆钗记》《幽闺记》《寻亲记》等剧本学起,因为唱腔和配乐的纯正,没有超过这几部戏的。一旦擅长演唱这些曲子,那么以后所演唱的曲子,唱腔和配乐都不会有什么差错了。旧剧本已经熟悉了,就必须间或学一些新剧本,切不要听那些拘谨、迂腐的人的话,认为新戏不如旧戏,一概抛弃而不学习。因为演唱旧戏,如同清唱,只能让几个知音听了感觉悦耳,却不能让满座宾朋都感到悦目。听古乐就使人思睡,听新乐就使人忘掉疲倦。古乐不一定是《箫》《韶》,《琵琶记》《幽闺记》等曲子,就是现今的古乐了。

只是,选旧剧本容易,选新剧本很难。这是因为教歌习舞的人家,主人必有很多杂事,而且恐怕也未必懂戏,势必要委托给门客去办,或是询问戏曲老师。门客怎能都是懂戏的人?大半都是以戏曲老师的耳目当作自己的耳目。可是戏曲老师之中,精通文墨的少,每当见到才子写的剧本,就想避开,因为雅俗不能相容。所以聘请戏曲老师,一定要选择稍通文理的人,让他们阅读新剧本,才能确定它的美丑。又一定要请文人墨客来参与斟酌,两方意见全都相同了,这才可以教授戏童,让他们练习。这是对主人多杂事而又不熟悉戏曲来说的。假如主人是风雅的盟主、戏坛的领袖,那么他独自决断就行了,又何必明知故问呢?

唉!想要使戏曲界风气大变、推陈出新,一定得有一两个缙绅长者来主持公道。这样,才能让好的剧本一定流传,坏的剧本一定被抛弃,那么千古的才子们才会死心,现在的戏曲名流又有谁不会对他们焚香祈祷、顶礼膜拜呢?

更多李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