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第253首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这是一首哀悼故国之词。此词作于临安沦陷之后,南宋政权崩溃前夕。李清照作《永遇乐》时,尚存半壁江山,如今此且不保,故序中所言“悲苦过之”乃是实情。上片悲慨临安沦陷,当年繁华,已然消逝。下片追叙李清照当年南渡之事,写其孤苦凄切之情,且寓自身感情于李清照经历上,明写李氏,实际上双扣,感情真切而沉痛。
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
永遇乐
序: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刘辰翁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无寐,满村社鼓。
永遇乐·璧月初晴注释
遽:急,仓促。
缃(xiāng)帙:书卷。
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
鄜(fū)州今夜:唐代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此处以当时杜甫处境自况。
永遇乐·璧月初晴译文
译文1
雨过天晴碧玉般的明月升起,青黛色的云层向远处越飘越淡,一年的春事究竟是谁在作主?宫廷林苑内透出早春的轻寒,而西湖长堤已暖得让人困倦,谁知今昔变化竟这样悬殊。那时香尘弥漫遮暗了道路,华灯明灿照得夜幕如白昼,但我却懒在家中不愿出去。谁知道今年灯夜竟禁绝烟火,满城愁云惨淡一片凄风苦雨。
回想旧日宣和盛世,乃至以后南渡临安,那元宵的美景仍依然如故。可我却漂泊流离,珍贵书籍全丢失,元宵之夜风吹得鬓发蓬乱,只能偷偷填写苦词愁曲。如今流落江南已无路可走,鄜州今夜闺中人独看明月,这种苦痛又能向谁倾吐?空自对着残灯不能入眠,听满村响起咚咚社鼓。
译文2
雨后初晴,明月如玉高挂中天。云色如黛,在天边渐渐转淡。春光如许,不知谁是主人?故宫禁苑中尚有淡淡轻寒,西湖堤岸却已熏风慵暖。前度刘郎而今又至,想不到变化如此之大。记得当年上元夜,街市车水马龙,香尘弥漫,花灯照彻,亮如白昼,而我竟懒得与人携手同去赏看。又谁知,如今连上元夜竟也宵禁,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雾。
记得当年,自宣和旧日,到南渡临安,上元夜热闹繁华如故。而今书卷流失殆尽,节日也无心梳妆,任鬓发散乱,有吟诗作词之才,更令人痛苦。江南已无归路,此身漂泊无依。犹如当年杜甫被困长安写下“今夜鄜州月”的诗句,此中悲苦又有谁知?长夜漫漫,空对一盏残灯,无眠到天明,又听见满村社鼓声声。
永遇乐·璧月初晴题解点评
题解
此词为上元夜感旧之作,抒写亡国之恨。作于景炎三年,临安城破已三年。当年易安作《永遇乐·落日熔金》,写南渡之悲,宋室江山犹存半壁。而辰翁作此词时国已无寸土,因而自陈“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全词写景清隽,以静景始,以喧声结,用以表达胸中缭乱愁烦。用事自然,以易安南渡之悲、杜甫被困长安往事自陈心迹,贴切自然,化用无痕。
评点
临安沦陷后,词人为抒发对故国的思念,在旅途中写下此词。
上片首两句写景,点明时间。“璧月”指圆月,点明时间是在一个月圆之夜,“黛云远淡”写此时天空暗青,此为元宵夜景。第三句点出主题,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春夜,那个创造这一切的人究竟是谁呢?词人并没有给出解答,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禁苑”三句是对前事的慨叹。“禁苑”和“湖堤”均指南宋都城临安,想此时,临安城内也是一片春意盎然。“前度”一句点明世事变化之快。临安早已沦丧,恐怕再没机会去欣赏临安春景了,悲痛之情尽显。“香尘”三句进一步写对往昔游临安的追忆。最后三句点明主题,抒发亡国之痛。
下片中词人以李清照自况。词人想起李清照当年南渡后常忆宣和年间旧事,不知旧地芳景是否依然如旧。词人在遭逢亡国之痛后,一切心事俱被悲伤占据,如今的他与当年的李清照一样,“能赋词最苦”。“江南”三句写因为江南至今仍在混战,无法回家看望家人,故而思家,常常夜不能寐。“空相对”三句,用“满村社鼓”作比,突出词人的孤独落寞。“每逢佳节倍思亲”,听着锣鼓喧嚣,词人孤对一盏残灯,辗转难眠。怪道词人说,相较与李之《永遇乐》,“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毫不夸张。
永遇乐·璧月初晴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以进士出仕,曾任濂溪书院院长,后因不满奸相贾似道的专权误国,罢官归家。宋亡后,专心著书。卒于大德元年(1297),享年六十六岁。其词饱含着浓郁的爱国思想。今有《须溪集》一百卷和《须溪词》三卷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