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第242首吴文英的《瑞鹤仙·晴丝牵绪乱》。此词为作者寒食重访苏州,追怀苏州去妾之作。以想象之乐景写哀情,愈见凄凉,令人千古之下,不由同声一叹。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原文
瑞鹤仙
吴文英
晴丝牵绪乱,对沧江斜日,花飞人远。
垂杨暗吴苑,正旗亭烟冷,河桥风暖。
兰情蕙盼,惹相思、春根酒畔。
又争知、吟骨萦消,渐把旧衫重剪。
凄断,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
歌尘凝扇,待凭信,拼分钿。
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
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注释
晴丝:飘荡的蛛丝,谐音双关“情思”,为词中常用暮春意象。
吴苑:指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宫苑,在苏州。
旗亭:酒楼。
分钿:意谓永诀。唐代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译文
译文1
晴空缕缕游丝牵得我思绪纷乱,面对茫茫江水和沉沉落日,伊人就像落花随风飞远。浓浓的垂杨绿荫遮暗吴宫旧苑,正当酒楼清冷无烟时,河桥上东风送来阵阵温暖。她秋波流转如兰蕙般温柔多情,在那酒宴上惹起我无限相思幽怨。哪里知道我竟因此消瘦,渐渐地把宽大旧衫重新剪裁。
满目凄凉愁肠寸断,看重重急浪把落红卷走,一弯残月挂在孤楼上面,连燕子也飞去不愿和我做伴。往日歌舞红尘久已凝在舞扇上,我真想给他寄去一封信,不惜把钿合分开和他断绝情缘。但当我挑灯提笔要写时,却迟迟疑疑不忍心,又把写上字、滴过泪的信笺偷偷卷起。我只希望托残云剩雨飞上蓬莱,在悠悠幻梦中和他相见。
译文2
晴空游丝牵惹,思绪纷乱,更对这沧沧江水、西斜落日,看落花纷飞,念伊人已远。垂杨深深,遮暗了吴宫旧苑。正是寒食时节,酒楼上清冷无烟,河桥上春风和暖。犹记那时暮春酒筵上,她眼波流转,顾盼多情,惹起我的相思绵绵。那时又怎会想到,如今我这把诗骨,为相思憔悴消瘦如此,以至于渐渐把那旧日青衫,一再重剪。
凄然魂断。眼看那千重恶浪卷走落花,残缺的明月孤悬小楼,总难留下那飞去的燕子。那曾伴她歌舞的纨扇已被时光蒙尘,想要写一封信与她永诀,多少次挑灯提笔,却终究不忍写完,又偷偷含泪把信笺卷起。愿将我的一腔相思,寄与那断雨残云,飞去蓬莱仙山,在梦中与她再续前缘。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题解点评
评点
本篇以距离美为主题,将恋爱双方对彼此的思念之情相对比,反映一种彼此因信息难以传递进而产生了隔膜的猜忌心理。
上片写词人对恋人的相思。自古漂泊文人对自然景物都比较敏感,本词开篇就写暮春三月引起的离情别绪,并以一“绪”字点明主题。“垂杨暗吴苑”一句由“沧江斜日”更进一步渲染暮色,再点离愁。一个“暗”字用得恰到好处。“正旗亭烟冷”两句点明时序,旗亭是酒楼,烟冷点明是寒食节,河桥是姑苏的河桥,春风正暖。下一句写旗亭所见歌女。歌女流目传情,词人无心与她相交,却惹起对恋人的相思,说:“惹相思,春根酒畔。”片末几句写词人因牵萦思念恋人而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他认为恋人对此却并不了解。“又争知”,即又怎知,语带怨愫。
下片全从女子一面下笔,写女子对词人的相思。开头三句寓情入景,写女子凄凉魂断、孤独寂寞的情态。“总难留燕”句极写女子独居的凄凉寂寞,连呢喃双燕也不愿在这儿筑巢。由此可见女子的相思苦况。“歌尘凝扇”与周邦彦《解连环》“暗尘锁,一床弦索”两句词意相通,均言情思萧索,不思歌舞。“待凭信”五句写女子欲拟诀书,人物心理层次写得细密有秩。女子欲与词人断绝,可她最终不忍,又把写上字、滴过泪的信笺偷偷卷起。结句笔拓展开,以幻想之语宽慰这一片痴情。
全词写景处处入画,清逸动人;写相恋双方不同心理,描摹细腻,恰到好处。
瑞鹤仙·晴丝牵绪乱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祖籍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终生未仕,游走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之间。晚年生活困顿,六十岁左右离世。吴文英因与奸相贾似道亲近,历来颇具争议。但单就词作而言,其词善用典故,描写细腻,词风清丽,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今有《梦窗集》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