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20:2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自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原文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原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相望贾亭的西面,堤岸、湖面一览无余,齐整整的一线间,清波微澜时,出岫的云朵皑皑地低首着,与碧水接连片啊。

对面的树木上,栖息着几许一米阳光,暖融缕缕,吸引了几处争春早起的黄莺,飞翔而去,还有谁家新来的燕子,争先恐后地衔泥筑着巢穴。

四野中缤纷盛放着的各色各样的春花,渐渐地迷了人双眼,而看似浅浅的春草,却是没了我的马蹄轻轻的。

我最是喜欢这时节往东,东边有旖旎的春色,春色里有烂漫的西湖,还有漫山遍野的看不够、望不完,而盈盈的绿柳下,正好是我极爱的白沙堤,似在静静地等着我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赏析

赏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道文章的起源,说文章的本真。原来,这佳作酝酿,都皆于“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然顺应中,萌芽了第一时间的醒悟和兴起。“春江水暖”、“北国飘雪”,河山万里的光景因时因地因人看待体会不一,感同身受不一。

想起一句有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枝头绽放的繁荣似锦,如果直接切入句子的本意,俨然一派江南初春的美景生发。春风不知不知觉地潜入了夜色中,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催开了漫山遍野梨花枝头放,好一幅自然偶得的春意浪漫中。其实,真正将全诗吟诵透彻,却别有洞天,全然两回事了,于是更加凸显诗人的诡奇笔法。这山水岂是那山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一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是盛唐著名诗人岑参所作。

杜甫在《渼陂行》诗中道:“岑参兄弟皆好奇。”何谓好奇,如何一个好奇法呢?

诗中道,一场北风卷起了草性坚韧的“百折草”,可想而知这北风呼啸来势多么凶猛,且突兀、毫无预兆。北风来,又带来什么?这是八月天的北方啊,“即”字传情、传神,诗人惊诧之余,疑惑中一晚便见到了八月飞雪的场景,此时在南方,还是蛙鸣稻香的丰收时节,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一丝丝焦烤的滋味。诗人对这样的“不合常理”似有合不拢嘴的惊叹,从来没想到过还有如此变化莫测的天气。说诗人用词用得“奇”,这其实还不能叫绝,一句刚体会到的南方春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陡然间却是境遇两番。此处的春风不是春风,却是一阵阵的萧萧北风袭来,此时的千树万树一簇簇绽放的梨花,却不是一种初春的萌动,而是雪染的风采一层层、一树树在林间飞舞,盈盈而立,一枝枝在压低中负重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纷飞,锦簇盎然的白皑皑一片片宛若南国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江南景来表达北方风情,绮丽,鬼魅,笔法新奇,反串季节景象,反串地域景致,却是美妙。

北国风光一道道地铺卷而来,诗意兴起,诗人不作半分刻意的装饰伪说。他道,这漫漫的雪花随风飘飘地散入室内的珠帘上,打湿了珠帘上的罗帏幕布,着一身狐裘的衣服不暖和,盖一床“锦衾”被子也很冷,单薄得似寒气能穿透,从帐外写到帐内,从远近写得切肤的感受,诗人用笔可谓细腻详尽。将军的手冻得已经拉不开弓箭了,铁衣护甲冰冷在身上,难以御寒,越发冷凌。边关的将领,一般情况下夜晚也不能脱下金甲,所以,将军全身笼罩着一层寒气,逼得抬手提足都放不开了。边疆清冷凄苦的生活,虽在此处尤显,但是,经过诗人转折奇峰,倒有一丝鲜活的情趣,这也道“奇”了。诗人视野不局限,从外到内,又将眼光撤出帐内,及至帐外的辽阔无垠中。广袤的空旷原野里,浩渺的雪花飞舞中,凝结了冰雪覆盖的白皑皑一片片,一派宏伟壮观,而天空中依然扑簇簇雪还在落下,营造了一种惨淡淡的恶劣景象,一种酷寒难敌的冷冽。一个“愁”,一个“惨”,怎一个不惨淡愁苦的画面,自然犹生艰苦和凄寒的意境。但是,这冷、寒,却驱赶不了该送的人得送归,该设置的离别宴席还得如期进行。在中军里一场分离告别的宴会开始了,丝丝娆娆的胡琴,轻拨弦弹的琵琶,悠扬婉转的羌笛撒落在大帐的各个角落中,丝竹管乐,到底是难分难舍的别情韵律,有人回家,有人依旧坚守,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分别中尽在不言。离去的终归会离去。送客到军门,已然黄昏,大雪又飘飘然然地降落,风刮得猛烈,那辕门上的红色旌旗却早已一动也不动了,凝结成冰“旗”,仍然若隐若现在这一场风雪交加中,全然的冷色调中凸显一抹少许的亮色,心中漫过一丝暖意融融。诗人选材另辟蹊径,难以效仿的奇特心思和构思,诗文行来诡道也。送君一别,终须回返,依依不舍中,大雪依旧漫漫,回去的路很是艰难。想着这一去,人事如这一路转,人隔天涯,路随人茫茫,只有雪地下一串串的马蹄空印昭示着曾经有人来过,有人又离开了。这样的收尾留白符合情理,也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去遐想,诗人一直目送着背影离去,他在想写什么呢?

白雪洁净,大雪寒冷。一场洋洋洒洒雪的意境,在岑参的笔下,另生魅惑,别开生面的物象写意,与江南江北纤软细密柔美的景致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又用江南的春景描摹北方的冬意,着实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奇妙手笔。

物象一直是诗人们挥笔融情的最佳载体,物象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的物种美丽且新奇,特别是被中国人赋予了更多内涵后,就有了更多的写意组合。一词多解,一词反用,一词重叠,诗人们笔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众多的物象暗喻中,抽丝剥茧几个,就能明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了,绮丽多姿,有意趣和和谐之美,譬如:“折柳”一枝含依依惜别、难舍难留之情;月亮代言着一种涌动着的长久思念,怀想和挂记;鸿雁传递乡情乡音,一封家书难求,鸿雁递送之;长亭外,古道边,离别青草碧连天;绿竹虚怀若谷,情操高洁,不畏艰难的节节攀升;寒几悲同,凄凉唯自知;梅子怀春,雨露缠绵而悱恻。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象,构成了华夏民族独特的诗情诗意,内涵丰富,引发共鸣。

一些写景咏物的诗歌文笔小清新,似幽兰淡淡地在开放,情绪含而不露,故有种自然天成的丰姿、韵味,笔触和心境同时呈现出谐趣,美妙。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代诗人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熏染于山野相邻间,他的文风清淡,笔墨飘逸,辞藻娟丽,有隐士般的通透和明朗。《宿建德江》就算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兴起于一艘“移舟”,“客”为中心,“烟渚”、“日暮”、“野旷”、“低树”、“江”、“月”这些物象都是围绕“舟”、“客”而盈动,高低不同,远近不一,影影绰绰中不见分明,却是些许离愁穿针引线,又将视野扩散开去,随影同舟问月。

山水乡野在诗人的眼里,写意颇多。陆游《初夏绝句》中说“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一句“纷纷红紫”便是世间花红柳绿的高度概括,不用详实写夏花的灿烂,不用仔细描摹树荫的葱茏,也不用去细数山间田野里一切地盛开,诗人巧用四个字就完成了夏日景象的抒发。从颜色到声音,诗人将“布谷”嵌入诗中,诗篇音像俱全,让夏日更加灵动。这样的感觉,繁华犹在行不尽,但此时在诗人眼底,万物和谐,山水相溶,一切太平,独自享受这一刻夏日的丰富,也不失人生之乐。

道山说水,高的,低的;远的,近的;小的,壮的;山水到底在哪儿,它真是见到的模样般吗?

《景德传灯录》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竹子再繁密也不能阻碍溪水的流过,天再高也不能妨碍白云的高飞。其实,这世界万物关不住,山水关不住,人心关不住,梦想关不住,谁能阻挡山高水长流,谁能阻碍江河入大海,谁能牵绊踏遍万水千山的脚步呢?

所以,心在哪儿,山水就在哪儿;梦在哪儿,山水亦在哪儿;人在哪儿,山水如影随形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赏析

诗人眼里温柔时,山水亦是多情温婉了。清代陈璨作一首《曲院风荷》,明丽轻快,最是动人:“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办的酿酒作坊,位于现在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湖中栽培了各种各样的荷花上百种,有红莲、白莲、并蒂莲、重台莲、洒金莲等,夏日一到,湖面和风徐徐,莲叶随波而舞,菡萏妖娆多姿,这时酒香从“曲院”中轻拂过来,与满池荷香撞个满怀,于是,风夹杂着两种幽幽的香味,四处飘逸,让人不饮也深深地沉醉了。

对西湖的歌咏,陈璨不惜笔墨,创作了《双峰插云》、《西湖竹枝词》、《洗心亭》、《三潭印月》、《西湖水利》、《神运井》等诗歌,独具特色,是一组很有意境的画面诗,值得欣赏,并具有研究价值,当年的西湖到底是什么样子?随着陈璨的走笔去看看就知道了。

《双峰插云》云:

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

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两尖。

《西湖竹枝词》云:

清明土步鱼初美,重九团脐蟹正肥。

莫怪白公抛不得,便论食品亦忘归。

《洗心亭》云: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

客一洗心亭子上,顿教尘虑一时湔。

《三潭印月》云:

碧水光澄漫碧天,玲珑塔底月轮悬。

冰壶抱景骊龙睡,九颗明珠夜夜圆。

《西湖水利》云:

西湖水利费咨诹,六井湮沈吊邺候。

石笕葑堤相继作,白苏功并水长流。

《神运井》云:

古井通江运楩楠,济公法力最难参。

而今才晓飞来石,慧理由来不妄谈。

在山水徜徉,在人文中洗练,在诗歌中陶冶,这六首作品带来的视角、触角、味觉上的冲击,非常有震撼力,令人爱不释手。

如今的西湖,与清代的西湖,只要有心游览、感悟,其实都是一样的美丽如画。

这世间,山水隽永,生命常青,亘古之规律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出处赏析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