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出自宋·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原文是:“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原文
湖上寓居杂咏
——宋·姜夔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译文
那曲曲折折的墙垣一路伸延着,去往小苑的深处,柳树在将来的夜深沉中,愈发冷冽清疏,一切隐隐绰绰,似隐又现,一切空明寂静,又深沉轻薄起来,惟有窗下那一盏微微泛亮的孤灯闪烁着晕红的光。
今夜的荷塘,荷塘中铺展的一层层荷叶,似涟漪不断送来地清香浓烈,一阵阵地,一阵阵犹如云彩弥漫的漫漫,如此良辰佳景,岂能错过,不如摇曳着我的小船儿,乘着这如水般轻柔的夜阑,去一趟西陵吧。
赏析
陶文鹏、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认为:“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成俗的概念,西方人则称自然诗或风景诗。”因此,山水诗必定是物象、意象、人文、自然等具象和想象相构架起来的。在不同技法,不同思维,不同语言的勾勒下,呈现出精彩的诗意缤纷。
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有一首小令,物象丰富,意境唯美,诵读如亲临其境中,称得上是千百来可圈可点的山水吟哦佳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说山水,道物象,多半山水、物、景共在其中,互为渗透、交融,物为点、线,景为点、线构造连绵的一个多面体。而诗作也因层次、深度、点墨的着力点不同而偏于的物象、意境不一了。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所择的景物,非常精妙,颇为见巧,开片就似有物象堆砌之嫌的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哪一个词不关乎咏物呢,大开的堆积笔法,少有的行文风格,物象一串串,一组组地来,接二连三的比排却不显臃肿,反而颇有节奏、婉转,犹如一幕行云流水的绢画,有序地绽开,次第地铺展,镜头逐步地被推近,不必分清远近高低或东西左右的布局。诗中几个字的巧妙组合,尤显力道,“枯”、“老”、“昏”、“古”、“西”、“瘦”,其气韵古朴、遒劲,字字苍老、狭长,浮现一幕既美丽又悲凉的晚景十分。一匹瘦马行走在这一条西风微微的古道上,古道旁边延伸着一根根枯涸的蔓藤,蔓藤从一棵老树中衍生而来,这老树似乎也真老去了,枝桠上唯有昏鸦栖息其中,那老树的旁边,依旧住有人家,小河从门前缓缓而过,河上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小桥,孑然一身。诗人用了18个字写了9个物象景致,构成了一幅寥廓的泠泠画面,画面里的人若隐若现,却又不吐半分真实。这样的视点切入,无论从何角度,何焦点,何截面去逐个分离看,本身都是一件件唯美的物景,再辅以诗人巧拼接,善牵引,便丝环相扣精密地勾勒成了一幅清幽、冷调、凄寒、萧瑟,也不乏清新、闲雅的村野风光图画,似乎饱含着一种僻静的疏离,更有羡煞人的隐逸在其中,那是另一世界的幽静生活和漫漫行走。
就是这样的黄昏里,就是这样的“夕阳西下”景致中,撩开了诗人所有的心绪,“断肠人在天涯。”哦!原来诗人在走天涯,原来他目前的人生境况如此寂寥、孤独,在这一条漫无目似的行进路程中,在这一幕他乡的夕阳晚照下,落落的暮日壁挂天边,昏沉的枯、老、离、愁四处逃逸,怎一个羁旅的迷茫与凄愁,怎一个说不清和诉不完的苦楚。“断肠人”、“天涯”便是游子飘摇不定的全部写意写真了。诗人不说一个秋字,却道了整个秋天在萧索,迎风而立。
野外,野外的一物一景,在诗人们笔下因时因为因由而缔结成因缘巧合的诗篇,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因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认识,解读更有可究可探性,背景、意境、环境,也成就了古诗词独有的潜在魅力。
古代不论君王、骚客、平民,男人、女人,和尚、道姑,凡是有一定文字驾驭能力的,都会在诗意蓬勃的心境下抒怀一二。隋炀帝杨广就曾经也吟哦过这样的诗篇:“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这不算什么名篇大作,却因杨广诗作甚少,且诗作为一首写景咏物诗而显得别有意义。看来,旷野上多有“寒鸦”、“流水”、“斜阳”,这是古代莽莽苍苍里一贯的景象,还是诗人们对于孤寂、落寞情怀的共同感触?而这些辞藻恰好顺应在意境中。《野望》这题目好,杜甫也曾有如题之作两篇。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秋天本是一个丰收饱满的季节,充盈了金色,有富卓的收成,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多么美好和自然。但是,在诗人们心中,却常常心生了悲情悲怜悲世的伤悲情节,多了些暗淡灰色的心理,即使诗意似明媚,或也清新,许多诗歌却脱不了伤情几许的埋汰中。
杜甫说:“眼里望出去一片清旷无极,隐隐约约的层云跌宕,水天相接处明净而晴朗皆是,一座城池在云雾中显得影影绰绰、孤孤单单的清冷。风吹落了一片片稀疏的叶儿,越稀疏,它越可劲地舞着,远山下,日头刚刚落沉。这形影只单的白鹤,为何你还不归来?这么多昏鸦已经占满了林子。”“远山”、“孤城”、“隐雾”、“叶疏”、“山迥”都是秋天里最有特色的物象词汇,包括昏鸦,不过,这首诗歌最有意味的道就是这“昏鸦”与“独鹤”了、鹤是什么样的寓意?我们时常说的白鹤乃暗喻翩翩君子、品格高尚、修身洁好的“贤能之士”,也称“鹤鸣之士”,当然,与“昏鸦”自然恰好构成了正反的比对。这比对更有趣儿的是一个“独”字,一个“满”字,白鹤是唯一无二的,昏鸦是满树都是,似“鹊巢鸠占”了,不是吗?于是,在整个收尾的过程中,“独鹤”和“昏鸦”两个词便将全诗的深度和寓意都打开释放了,突破更高一层的空间想象中,直接切入到喻人论时的深层里去。
物象乃说物,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物过程中,诗者将心中的情怀、心事、思悟暗伏其中,如果不深究、不探寻,有时就难以发现一些微妙细巧的布局和蕴含。咏物诗表层重在写物,却意在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来表达心内的真实,借喻抒情、抒怀、抒发。
诗人王绩也曾有一首《野望》,字里行间皆是山水美妙。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是一个淡淡稀疏的日落时分,诗人在“东皋”这地方眺望一幕晚景,一切显得那么得薄凉和清冷,即使走走停停又有何意义,还不是这般境况下无所事事的模样,该归向何处?一个“薄”,一个“望”,便将秋天的韵味和作者的心怀点睛亮色了,道来全不费功夫。与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有共性同感,都是一种彷徨中的百般无聊心情在作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众多描写秋天暮色下的古诗词中,王绩这一句算得上别致新奇。秋天在哪里?秋水长天,秋高气爽,处处一派秋意浓。如果择取秋天的最大特点,其实就是一片片黄了、落了的叶子中尽可体现了。这一树树漫山遍野的秋风数落,就是秋天最为显著的一张“名片”,不道秋,不言秋,观叶知秋。而秋天里的暮色,又是如何的景致呢?诗人这里也很讨巧,与上片的“树树皆秋色”形成一组对应,形式上既美观,意蕴上又自然顺应。“山山唯落晖”,还有什么样的暮色可与之比肩呢?这暮色不是一个点、一处景、一片天的具体描述。如果每一座山都闪烁着落日的金色光芒,山山都在欲沉将沉的不愿离去却终将归去,在一片片沉浮中坦诚接纳大自然的生命运行轨迹,不管你愿或不愿,如这般的秋天,这般的日落,这般眺望下的不舍。
诗人在孤独、徘徊中向四野眺去,远方重重复重重,山峦层叠,余辉笼罩,举目一色的秋意浓。只见那“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乡野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在田埂上,山林中向着黄昏里的一缕缕炊烟走去,归家、回返,一天的辛苦劳作后,拎着收获的“果实”,别样的踏实,满足。这样的物景道来,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全然一派朴实天成的乡村原始状态。对着此情此景,诗人与“牧人”、“猎户”相遇相逢却不相识,虽对面无语却胜似有千言万言地感慨着:“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那不如高歌一曲“采薇”“采薇”,心怀放下,乐享当下,何不隐于这一刻的美好、淡然中,与山野为伴,与山夫为邻,野趣横生的日子,不也是一种追寻吗?
寇准道:“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作为北宋政治家,寇准留存的诗文不多,但是,却颇有精彩。这首《书河上亭壁》,是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石壁上的诗句,任秋意频添,染上了一缕缕愁在其间。黄河浩荡,仅仅“岸阔”、“渺茫”就概括出河水的气势和恢弘,诗人独自一个人依着亭边的栏杆,触发了所有的心绪,他在想些什么,心里涌动些什么?不得而知,只是,眼里都是远处的萧瑟疏林,这种浅淡心绪蔓延,不用感慨既有思发的喟叹,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秋意中,瑟瑟的一切让人难免心中暗浮愁绪。这句“一半秋山带夕阳”极好,似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虽有愁若隐若现,却有一片宁静的秋山、斜阳在,惆怅中也有许许美秒的幻觉,余味深长。
山水中的秋,秋天的山水,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因为秋有着硕果累累的丰盈,有着沉甸甸金黄的踏实,有着北雁南飞的憧憬,有着山高云淡的怀想,也有着花红柳绿的五颜六色,相对于春的生机盎然,秋让诗人们更多了一份难以名状的伤感与悲凉,这是春天中的气息无法比拟的,因此,历代诗人在写秋情,秋景,秋意上,刻画得不尽相同,意味绵长。
春天里,唐代诗人韩愈会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些草芽、飞花、草树、庭树、岸柳、小雨、烟柳姹紫嫣红,白、红紫、草色,在春日中,四野都是生命力在滋生、抽芽、壮大,以不可阻挡之势,挺进夏日中。
说到夏天,山含翠,水含烟,山水更为清亮、多情。
诗人陆游《幽居初夏》说: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蛙叫、蝉鸣、荷香、竹摇、蔷薇、葵花、白鹭、绿荫,古代诗人描写的夏天,常有田园风光,荷塘月色,幽径小院,总体上都是明媚靓丽的阳光灿烂,让人心情疏朗。
当然,与之春夏秋的盛放相比,冬日情怀构成的无非是皑皑白雪,北风萧萧,枝上梅花,寒山斜径等,一派凋落、清冷的苍茫感。山水于人,显得倔强而独立。唐代李九龄《寒梅词》言:“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诗人笔下硬朗、坚定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