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出自明·徐渭的《题墨葡萄诗》,原文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原文
题墨葡萄诗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
徐渭字文长,也就是在各类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文长,在小时候读的书里,徐文长是个神童,聪明绝顶,也是和诸葛亮、刘伯温一样的智囊人物。后来长大之后,读了《徐文长传》,才明了他一生的坎坷与无奈。
徐渭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美食家,历史学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被中国抽象绘画之父和民间思想家朱明誉为:“真正的奇才”、“千古书画,当有徐渭是也”。清代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传说,他六岁读书过目不忘。九岁便能作文,“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十岁仿杨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指掌之间,万言可就。”轰动了整个绍兴城,被世子们争相传诵,被绅士名流们称为神童。
徐渭的父亲名叫徐璁,祖上经商,是那种比较殷实的小市民阶层。比较幸运地考中了举人,并且还当上了四川夔州府的同治。徐渭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小妾,是他父亲第二个妻子苗氏的陪嫁丫头。在这之前,他父亲的原配夫人童氏生有两个儿子,比他要大近30岁左右。子由母卑,徐渭在家庭地位自然也很低。而当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被苗氏逐出家门,这给年少的徐渭刺激很大,虽然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终于找回并迎回了自己的母亲,但他一生都深恨苗氏。少年负凌云之才,所处的地位却又是很低,在这样的环境里,徐渭一直感觉非常压抑,就靠读书来舒缓自己的抑郁,把读书当做了自己唯一的快乐。
徐渭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徐家已经家道中落,父亲和哥哥也不给他拿出聘礼,于是,心高气傲的徐渭不得不到一家姓潘的家里给人家当倒插门女婿。
新婚后不久,他第一次去参加秀才的考试,竟然名落孙山。这对他打击很大。他不明白,为什么被称为字字珠玑,名动全城的文章,竟然不入考官法眼。其实,正是因为他的文章洋洋洒洒,太具个性,与科举考的要求并不相符。但是古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走上仕途,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于是,他再一次走进考场,这次,他放下了读书人的清高,苦苦哀求主考官,要求复试。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他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主考官知他有才,又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他复试。这次,他才勉强地上了榜。
以后,他又连续参加了八次乡试。到了四十一的时候,也没中举。而他认为远远不如自己的同学与朋友竟然一个个榜上有名,有的还做官做到了侍郎、尚书甚至是内阁首辅。他不甘心,一直不停地考下去。历代大文学家之中,有不少做官做得非常成功的,如贺知章、晏殊、范仲淹等名臣,他们都是圆融通透,温和敦厚。而徐渭锋芒毕露,性格偏激,确实不适合做官,但走仕途却是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事情,一个一流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写那些官场文章,结果却是一再的失败,一再的失望。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徐渭走不了官场,但他偏偏要勉强,壮志无法施展,平添了许多愁绪。当时作《徐文长传》的袁宏道评论徐渭道:“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幸好,他的结发妻子,潘氏,并没有瞧不起这个家徒四壁的年轻人,对他温柔体贴,徐渭漂泊的一生终于有了些许的温暖与慰藉。
他们结婚时,徐渭二十一岁,潘氏才十四岁,很多年后,徐渭曾写诗,追忆这场在他生命之中至为重要的婚礼:
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徐渭看到了未来的妻子,秀发如云,笑生双靥,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绣花新团扇,正是最好的年华,徐渭眼前陡然一亮,本来激荡的心里也宁静下来。徐渭入赘潘家,是出于无奈,所以心境并不好。但是潘氏虽然年小,却也是极聪明善良的一个少女,尤其理解徐渭自卑而又自傲的敏感心理。她轻声细语地跟徐渭说话,徐渭只觉如沐春风。这样美好的少女,是上天怜悯她,所以赐给他的佳偶吗?
婚后的日子给了徐渭想象不到的快乐,每天都是甜蜜,妻子善解人意,别具慧心,夫妻相敬如宾。孤苦伶仃的他终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如果不是科举的压力,从小饱受欺凌与白眼并无多少开心可言的徐渭几乎也别无所求了。却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他们只有六年的缘分,只过了六年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夫妻生活。
六年后,十九岁的潘氏不幸因病去世。徐渭悲痛欲狂。他认为妻子是他一生难得的知己,也是自己唯一的心灵寄托。在妻子的墓志铭中,他这样写到“君姓潘氏,生无名字,死而渭追有之,以其介似渭也,名似,字介君。”(《亡妻潘墓志铭》)他还在这篇墓志铭中与妻子约定:“生则短而死则长,女其待我于松柏之阳。”
丧妻之后,徐渭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后来,徐文长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非常看重。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但是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令徐渭无奈且愤懑的事情。胡宗宪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渭对严嵩深痛恶绝,他的友人沈鍊就因参劾严嵩而惨遭杀害。但他却又不得不为胡宗宪代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文不对心,徐渭心中愤怒,无可排遣。在他妻子死去之后,他的精神就非常抑郁了,工作又不顺心,他的精神状况渐渐出现了异常。
同时他后来的婚姻也并不幸福。在潘氏去世后第七年,他娶了一个姓胡的女子做妾,但是只有一年,他就休掉了她。至于原因,徐渭只用一个字交代“劣”。大约又在这以后九年,徐渭入赘到杭州姓王的一家中当上门女婿。这段婚姻更短,夏天结婚,秋天就离婚了。原因他用两个字交代“劣甚”。到了四十岁,经胡宗宪撮合,他娶了一个姓张的的女子。他和这个女子在一起生活了六年时间。两人关系也很一般。后来,徐渭因为精神病发作,在恍惚中杀了妻子。并因此入狱。
入狱之后,徐渭时而清醒,时而迷糊。清醒之时,徐渭常常想念前妻,在他心里,那个曾给过他温暖慰藉的少女,仍在对他如初见一般巧笑嫣然,年近五十的徐渭不由得老泪纵横,便写下了这二首《述梦》的诗,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为温柔的作品。
其一是:
伯劳打始开,燕子留不住,今夕梦中来,何似当初不飞去?
怜羁雄,嗤恶侣,两意茫茫坠晓烟,门外乌啼泪如雨。
南朝有一首《东飞伯劳歌》,头两句是:“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黄姑指的是牵牛星,伯劳东飞,燕子西飞,比喻情人不能相聚。徐渭借用此诗,以伯劳喻己,以燕子比前妻,妻子香消玉殒,自己苦留不住。然后又忍不住责怪妻子,既然今夕还要来到我的梦中,当初又何必离我而去?这抱怨和指责背后,是一生孤苦的徐渭对少年妻子深深的依恋与眷恋。“怜羁雄”,他想妻子一定在温柔地看着他,为他的遭遇心疼不已,“嗤恶侣”是在梦中他向前妻诉说继室的不是。然而,好梦留不住,天之将晓,梦中的一切开始变得迷蒙起来,如同坠入了晨雾之中。听到门外乌鸦的啼声,他终于意识到刚刚短暂而温情的相遇真的不过是个梦境,不由得泪如雨下。
其二是:
跣而濯,宛如昨,罗鞋四钩闲不着。棠梨花下踏黄泥,行踪不到栖鸳阁。
梦中所见的妻子,仍是少年时的样子,她还是那样赤着脚洗东西,把罗鞋随便钩在什么地方。她在棠梨花树下走来走去,踩着黄泥玩闹,就是不肯到自己所住的地方来。徐渭此处所写的栖鸳阁指的是自己的住所。潘氏直到死去还只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姑娘,她在徐渭的印象中,一直是个天真单纯而又温柔活泼的少女。
当时相见各青春,如今身陷囹圄,与妻子天人两隔,念及于此,如何不凄凉?
曾经沧海难为水,徐渭幡然领悟。出狱后,他再不续娶。他从此便生活在那六年温馨甜美的回忆之中,回想着妻子的一颦一笑。
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卖画全凭兴致,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最后他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时73岁,虽然凄凉,也算善终。
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书画妙绝,而他这一生,却是孤独的一生,也是寂寞的一生。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