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出自宋·刘辰翁的《西江月·新秋写兴》,原文是:“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原文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赏析
刘辰翁时进士出身。做过濂溪书辽院长。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极为不满。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宋朝灭亡之后,他隐居山中,埋头著书,直到终老。
西江月·新秋写兴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七夕时分,天上明月像往常一样升上天空,“低昂”是升落的意思。人间的儿童不解人事,也和以前一样,快乐地进行着他们七夕节的狂欢。“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穿新装是七夕的习俗,《梦梁录·七夕》曾经有录:“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晚上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好在在天堂那样开心。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不知不觉秋凉已至,如水一样清冷,由于相思,两鬓也已星星了。这里的相思非常沉郁,不是普通的情爱之思,而是故国之思。“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词人梦见在海底跨越枯桑,又梦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蕴含的意味仍然是沉郁的,人世沧桑变化无常,正如一梦。故国何在,而自己又何在?
同样沉郁的有: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前半阕,异族的铁蹄入侵,国家已经不是自己的国家了,物是人非,悲愤难掩。后半阙,则是抒发故国之思,“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曾经的“辇下风光”已经无法追回,那就在“山中岁月”里隐思故国,绝不妥协,“海上心情”永不改变。
他填了很多首《望江南》,这江南的旖旎风景,南宋的大好江山,即是他笔下的“辇下风光”,写得是那样清新婉丽,因为心里对这片土地无比深沉的爱吧。
很喜欢下面两首:
望江南(晚晴)
朝朝暮,云雨定何如。花日穿窗梅小小,雪风洒雨柳疏疏。人唱晚晴初。
“梅小小”,“柳疏疏”,真是分外可爱,玲珑宛转如江南精致的小糕点,就这样随意地摆在你面前。
望江南(秋日即景)
梧桐子,看到月西楼。醋酽橙黄分蟹壳,麝香荷叶剥鸡头。人在御街游。
梧桐悄落,月满西楼,螃蟹正肥,剥开蟹壳,露出嫩黄如橙的膏黄,蘸上早已准备好的陈醋,已经剥好的雪白鸡头用嫩荷叶包裹,洒上麝香,人在御街闲逛,何等潇洒自在。
南歌子
篘熟双投美,香飘一缕丝。霜前雁到蟹螫持。自试小窗醉墨、作新诗。
篘这个字很生僻,不过很是古雅,查了下,有三个解释,一个是用竹编成的滤酒器具,元朝范康在《竹叶舟》中曾经写道:“自酿下黄花酒,亲提着这斑竹篘。”一个就是指酒,苏轼在《溪堂读书》里曾经写过:“近日秋雨足,公余试新篘。”还有一个就是滤酒。当然,在这里取第二个解释。
酒煮熟了,清香飘逸。临霜雁到之时,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就着螃蟹下酒之后,诗兴大发,于是来到小窗边研墨,乘醉赋诗。
“自试小窗醉墨、作新诗。”仿佛能看见一个微醉的书生在小窗前铺开宣纸,一边把酒临风,一边笔走龙蛇。
“醉墨”却另有意味。《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乘醉而写,而当他清醒之后,却发现那篇书法清秀隽丽,几为神品,连自己也大为惊讶。于是赶紧拿起笔,重写了四五篇,却再也写不出那种感觉。可知醉后神品之可贵。
浣溪沙·感别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是一个快要下雪的天,疏落的树林旁,竹篱小居,自有一种清妍之美。由于要离别,女子的脸庞憔悴了不少,他心里越发怜爱不已。
他想牵起她的纤纤素手,而她的清泪却在他面前滚滚落下,带着胭脂的香气。刚重逢不久马上又要离别,心中惆怅不已,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