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原文
无题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李商隐不到十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随母还乡,生活很是清贫,但李商隐从小就聪明好学,“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他跟从一位堂叔读经习文。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李商隐一生都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所谓“牛李党争”,是指晚唐时期都曾官居宰相高位而政见敌对的牛僧孺、李德裕两人所代表的政治派系,他们相互敌对排斥达40年之久。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来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会昌二年(842),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此时牛党风头正劲,而李党则处于下风,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大中十年(856)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就是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这一年,他寂寞地在郑州逝世。
李商隐是最著名的写爱情的诗人。甚至政论、叙事诗也多以爱情诗的方式表达。他的爱情诗多以无题为名,构思极为新巧,绮丽精致,委婉幽妙,其中所含的缠绵悱恻的情感令人荡气回肠。但他的诗过于隐晦迷离,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很多学者都试图对无题诗的真正含义做出阐述,但是没有一人得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结论。
也许,这些无题诗本来就是谜。正如爱情,本身也是一个谜一样。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昨夜星光灿烂,凉风徐来;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设下酒筵。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不能比翼齐飞,但是心意相通,灵犀一点。这是这首诗里最美的一句。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忽然听到五更鼓响,是上朝点卯的时候了;于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从刚才的热闹旖旎之景,忽然转到冷清落寞,所以,叹息和不舍吧。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贾氏窥帘说的是晋朝韩寿英俊,他是侍中贾充的僚属,有一天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一见钟情。贾充得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宓妃留枕是说的曹植和甄宓的故事,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夜宿于洛水边,梦见甄宓来相会,醒后伤感,作下《感甄赋》,即满纸芬芳的《洛神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一个美丽的贵族少女为了出嫁个好人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正是好年华,却没有找到内心想要的良人来托付,于是悄悄在秋千下“泣春风”但这首诗中所含的感情却并不简单,托寓的意味较为明显,李商隐是在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也找不到良主托付,内心的悲凉,却无法倾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锦瑟》这首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锦瑟其实就是李商隐所爱的女子,邂逅之后,那女子眼波流转,微笑蔓延,从此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里。那是一个旖旎的初遇故事,但是一别之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商隐一生都在怀念着初恋的那个女子的倩影。她成为他心里所有美好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寄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的烛光跳跃,低低细语,笑语安然,超越语言的温馨与默契。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常常有亮丽清婉的诗句“长河渐落晓星沈”、“碧海青天夜夜心”等等。但是更多的是萧瑟清冷,如“留得残荷听雨声”。
黛玉却喜欢那萧瑟清冷的意境。因为喜欢,便不许宝玉拔去湖中的残荷。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首诗是李商隐诗作中难得一见的禅意之作。
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山中的茅屋里拜访一位高僧。落叶瑟瑟满地,人不知何处,寒云掩映,山路逶迤。忽然听到晚磬悠悠不绝的声音,夜色已渐渐涌来。晚磬声过后,高僧终于出现,倚着一支藤杖,气定神闲。忽然间豁然开朗,整个世界也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我又何必如此执着于人生爱憎!
《法华经》内有“大千世界,全在微尘”。其实禅宗在中国,也本土化了,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合在一起,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诗人们常常是在自然中悟到禅宗的真谛。
李商隐此时的感觉,可能跟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这首诗有点类似: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