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出自唐·白居易的《友人夜访》,原文是:“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原文
友人夜访
——唐·白居易
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
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
白居易也应该算是“神童”类的人物,据说他刚生下来才两个月,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有过目不忘之能。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他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
如此聪明,他还是很刻苦用功的,他自己曾叙述:“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先天聪颖,再加上后天努力,能写出一手高妙的好文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白居易十五岁就写出一首很出色的七律: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十六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况,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况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
这首诗虽然语言浅近,却是极其精炼地勾勒出了野草的平凡与倔强,那令人震撼的顽强生命力。而于烈火中再生又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悲壮感。这里可看出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天才与敏锐。
顾况一手捻须,一手紧握着诗稿,细细品味了半天,又大笑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
接下来,因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分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声名还远播朝鲜、日本。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人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日本平安时代的双璧,《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作者,才女紫式部和清少纳言都受他的印象极深。
传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之后,一定要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听不懂,他就改,然后再念,一直到老婆婆能听懂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他懂得欣赏自然:
遗爱寺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临溪而坐,寺旁皆花,清脆的鸟语,晶澈的泉声,衣袖中盈满草木芬芳,耳中听得犹如天籁的自然之语。幽静山寺,陶然忘言。
山下宿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果然是朋友,刘禹锡有“独向月中行”,白乐天有“静向月中行”。但观白乐天整首诗,也重在一个静字,后面的诗句,也是反笔,以闹写静。太安静了,所以水边的舂声,在这夜色之中,分外清脆。
池窗
池晚莲芳谢,窗秋竹意深。
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
池中荷花凋零了,窗外竹叶也泛黄了。这寂静的秋天,也只有琴声为伴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下,波光里的艳影,轻轻荡漾,正是初秋,风清露明,月儿弯弯如同一张弓。宁静和谐的美好自然。
他写自然的名句还有“须臾风日暖,处处皆飘坠。”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烟澹月蒙蒙,舟行夜色中。”
他也懂得享受生活:
食笋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这里是竹乡,春笋满山都是。山里人抱了个满怀,去早市卖笋。因为这里竹笋很多,所以便宜地很。两文钱就一束。买来和饭一起放进炊甑里煮,同时煮熟,竹笋里也浸透了米饭的香,而米饭里也携带上了竹笋的清气。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这句诗写剥笋吃,写得分外可爱,剥去一层层的外皮,露出晶莹如玉的新笋,令人食指大动。
太好吃了,所以每次都要加饭,怎样也吃不够,也不会想到要吃肉。
常常呆在长安,很少吃到这种美味。要赶紧吃啊,要不然,南风一吹,竹笋就哗啦啦长大,长成竹子了。
很喜欢“春笋满山谷”和“南风吹作竹”,写得那样生气盎然。白居易是懂得生活,也热爱生活的人。
他珍爱朋友: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这里是送别,回想在一起游玩的快乐时光。觉得这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也和他的“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一样温暖。
王十八原名王质夫,排行十八,所以叫做王十八。他是白居易的好朋友,白居易的多首诗里都曾提到过王十八,后来王十八战死疆场。
有一天,白居易听说刘禹锡病了,朋友牵心,于是在纸上写下《梦得卧病携酒相寻先以此寄》,先遣人去送给刘禹锡,然后带上一壶酒,独自向他的家里走去。
病来知少客,谁可以为娱。日晏开门未?秋寒有酒无?
自宜相慰问,何必待招呼。小疾无妨饮,还须挈一壶。
刘禹锡先接到这首诗,心中必是一暖吧,正在阅诗之时,忽听得叩门之声,于是扬眉而笑,是乐天来了。
友人夜访
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
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
朋友来拜访他,他也欢喜。清风明月,幽意无限,忽然老朋友过来,是怎样不动声色又难以掩饰的欢喜呢。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逢旧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碰到旧友之后的感概。这种感概,杜甫有,苏轼有,黄庭坚也有。这也是人类共同的忧伤和感怀吧。所以常常能引起人的共鸣与追思。
他常常感怀与同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更是享有盛名。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曾经提到,白诗中尚有一首《夜闻歌者》:“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此诗场景和《琵琶行》很是相似,洪迈怀疑,“或皆白公假托以为身世之感。”也许,歌女其人并不存在,寄托在这首诗里的情感却是真的,人人都会有“身世之感”。
老去的时候,他心思沉静。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首诗第一次看时,只注意到了最后一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作家叶倾城写过一个故事,是很久以前读的,一直还记得:年老的祖父有一日忽然接到表妹逝世的消息,竟然震惊失态。家人去找他之时,他已经外出练太极去了,只有书房里墨色淡淡的五个字:“老来多健忘”。
虽然知道祖父和表妹年轻时是一对爱侣,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而私奔。却终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既然老人说忘了,于是,家人都以为老人已经放下。孙子想也是,老了,很多事情,不就是过眼云烟了。
直到孙子长大后,在大学的图书馆看书,忽然看到一句诗,如雷轰顶:“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老了,什么都看穿了,什么都忘却了,唯有真爱,刻骨铭心,始终不忘。
爱情,究竟是什么,让白发苍苍的老人一刹那间忘记了时光的远走,而以为,只是红颜弹指呢?
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