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9:39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出自东晋·谢安的《兰亭诗其二》,原文是:“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原文

兰亭诗其二

——东晋·谢安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出处赏析

赏析

谢安是真正意义上的绝世才子。总觉得金庸笔下的黄药师便是借鉴了谢安的部分个性特点。黄药师萧疏轩举,湛然若神,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无一不精。并且,和谢安一样,黄药师还有一个聪明绝顶,古灵精怪的妻子。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谢缵曹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父亲谢裒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出生于如此书香门第,谢安自幼便接受了学识、品行、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良好教育。谢安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已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东晋初年名士。谢安十三岁时,声名就已经远传到了辽东,连当时才七岁的慕容垂都特地送来一对白狼眊作为礼物。

少年时代的谢安便已有才名,被推崇为江左“风流第一”,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看重他。但谢安对做官并无兴趣。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托病推辞。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他曾与王羲之等四十二名文士一起在兰亭,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饮酒作乐,还有赋诗抒情。将文士们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兰亭集》,谢安所作有二首《兰亭诗》,自有一种潇洒出尘的意味:

其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其二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据说他曾和孙绰、王羲之等出海游玩而遇到暴风雨,众人都慌乱不已,只有谢安镇定自若,并劝众人冷静思考对策,众人因此而得以安全归来。

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谢安此举激起了不少大臣尤其是嫉妒他的人不满,上疏指责他的人越来越多,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经皇帝下诏才赦免。谢安却浑若无事,泰然处之。

谢安虽然不愿出山,但人们却都对他寄予巨大期望,时常有人说:“谢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的妻子刘氏是当时名士刘惔之妹,才识出众,聪明风趣,谢安和她感情很好,无话不谈。刘夫人曾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他们指的是谢安的父兄,当时都在朝廷担任大官。谢安叹道:“只怕难免吧。”虽然身处深山,谢安对朝廷种种事端却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后来,他的话果然验证了。

在东山之时,谢安的兄弟们因身居高位,无暇照看子女,因此都把自己的子女送给他教养。谢安对他们十分爱护,悉心教导,谢道韫和谢玄在小一辈之中是最出色的两位,也最得谢安喜爱,尤其是谢道韫。谢安曾问子侄们分别喜欢《诗经》中的哪一句,谢玄说是:“杨柳依依”,谢道韫说是:“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谢安因此而称赞谢道韫有“雅人深致”,而谢安自己最喜欢的则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一句也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概括。

除了教导子侄,谢安与妻子也琴瑟和鸣,夫妻二人生活得很有情趣。谢安风流不羁,虽然敬重爱护妻子刘夫人,但也有点怕她,曾经有几次想纳妾又不敢告诉妻子,于是让侄子们将此心意转达于刘夫人,还用关雎、螽斯有不忌之德的诗句来讽喻。刘夫人微微一笑,反问:“谁写的这首诗?” 侄子答曰:“周公。”刘夫人笑道:“周姥撰诗,当无此语。”意思是说,周公是男子,当然这样写。假若由周姥来写,就不会有这样的话。这话说得巧妙而又可爱,谢安竟无言以对。刘夫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在丈夫之下,常常戏弄谢安,谢安每每被她弄得哭笑不得。只是谢安性子低调,并未动笔写过一本类似于《世说新语》的小品文集来记录他们夫妻之间的乐事,不然肯定也是流传天下。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出处赏析

升平二年(358),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安的弟弟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虽然与谢安一母同胞,但谢万比谢安的才能与见识都相差太远了。

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谢万仍然只顾吟啸歌咏,一派名士风流。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对他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

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但平常傲慢惯了,一时间竟不知如何说话。想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环指四周说:“诸将都是劲卒。”这对将帅们来说,是一种极其无礼的举动。

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但这已经挽救不了低迷的士气。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四散奔走,溃不成军。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为了谢家的整个家族,谢安接受了。这消息引起了朝野轰动。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仍是泰然处之,毫不介意。

恒温虽赏识谢安,但身为权臣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谋朝篡位,甚至想过杀掉谢安来立威。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来到桓温营帐时,王坦之硬紧张得汗流浃背,衣衫尽湿,手中的朝板也拿倒了。谢安却从容就座,然后坦然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谢安极其冷静机智,不动声色地化解了这一危机。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后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

为了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他不计前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当时人称赞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而文雅则更在王导之上。

太元八年(383),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其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

兵力如此悬殊,谢玄心里有点惧怕,于是出发前便特地来到谢安家请示。谢安从容不迫地说:“已经有安排了。”之后便不再说话。谢玄不敢再问,于是就请朋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张玄也只得空手而归了。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像没事儿一样,照样下棋。客人问他,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谢玄四战四胜,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而苻坚败逃,终子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映”的可悲结局。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这本是深谋远虑之举,可是晋孝武帝却过河拆桥,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

谢安无心争权,于是起了重回东山之心,但可惜的是过了不久,他就患了重病,只得请求返回建康治病休养。然而他回到建康只有几天,就溘然病逝了。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出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