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9:37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自宋·欧阳修的《题滁州醉翁亭》,原文是:“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原文

题滁州醉翁亭

——宋·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处赏析

赏析

大多数人认识欧阳修,是从初中语文课本《醉翁亭记》开始的。无论学霸还是学渣,对这篇文章都会印象深刻,特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的性情文字,在诸多以说教见长的课文里,可谓别具一格,触动了很多人对锦山秀水的向往。

人是有自然属性的,对美丽的大自然情有独钟。不管是权贵哲人,还是文坛巨擘,抑或莽夫走卒,面对各色各样的奇异风光,没有不砰然心动的。人们对长假翘首以盼,一半为休息,一半为旅游,到更远的地方,看家园里没有的风景。

《醉翁亭记》描述的就是山间的一处风景。作者通过纵情山水、饮酒作乐,表现了作者对政治人事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天真和率性。

如果时间久远,我们已经淡忘了这篇课文的话,不妨重新温习一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通晓现代摄影的奥妙,他先是用镜头取个远景,把整个滁州都囊括镜头中。然后镜头往近处拉,越拉越近,拉到西南诸峰,然后琅琊山,最后才聚焦到山水最精致的地方——酿泉,以及泉上的醉翁亭。于是,优美的画卷围绕着酿泉和醉翁亭依次展开。因了这泉,这亭,山间四时朝暮之景,滁人往来之游,太守与客宴酣之乐,禽鸟忘忧之鸣,才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格外钟情酿泉和醉翁亭,不但亲自为醉翁亭取名,还写诗题在亭上,就是这首《题滁州醉翁亭》。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处赏析

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被贬到滁州。《醉翁亭记》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读者如果不知情,会以为彼时的欧阳修已经胡子花白,老态龙钟了。其实被贬时他才39岁。第二年写下《醉翁亭记》和《题滁州醉翁亭》时,刚好40岁,正当壮年。后来他在《赠沈遵》曰:“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承认自己年龄并不大,身体也好,离“老”还差得很远。他之所以自号醉翁,不过是和大家开玩笑,博众人一乐。其实,欧阳修的年龄虽然不大,但被贬后对政治和仕途感到厌倦、失望,人未老,心已老,称“翁”带有明显的自嘲和怨愤。他流连山水,也是在山水中逃避现实,寻找青春的别样激情。

《题滁州醉翁亭》开篇就从“醉翁”这个自号说起,“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四十岁不算老人,只是偶然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叫做“醉翁”。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自己呢?一个人喝醉了就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哪里还会记得自己的年龄呢?!“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揣着明白装糊涂,只是向世人表明,该忘记的我都会忘掉,即使被贬到滁州,我依然可以很快乐!

中国人有当官的情结,如果失去官位,或者被贬谪、被降级,会极郁闷。譬如汉代写过《过秦论》的贾谊,政治上高瞻远瞩,却有高人之处,但就是心胸不够宽阔。在朝中和大臣们和不来,被汉文帝外放当王子们的老师,贾谊郁郁寡欢,写文章发泄幽怨之情,三十三岁就郁愤而亡。

同样是被贬,欧阳修却可以很快乐,因为欧阳修乐山乐水,能够在山水中忘掉政治上的烦恼。他写醉翁亭下水的灵秀:“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从《醉翁亭记》中知道,亭下的水,就是酿泉了。《醉翁亭记》中,对酿泉一笔带过,只写“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泉香而酒洌”。而在这篇《题滁州醉翁亭》中,则把写景的全部篇幅都给了酿泉,特别是耐心的描绘了泉水的声音:声音从半空中传来,在亭子上看过去,仿佛沿着屋檐流了下去。流到岩石下面,变成了涓涓细流,不知流到了哪里。那泉流的声音,不同于人声杂乱,也不同于音乐纷扰,自有其幽远和空灵。

诗词对声音的表现是比较困难的,大都借助于象声词和比拟、对比。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琵琶的声音比作“急雨”“珠落玉盘”“莺语”“流泉”“银瓶破水”“铁骑刀枪”“裂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描写箜篌这种乐器的声音: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则用通感的手法,表现箜篌的起伏多变。欧阳修写泉水的声音,则是以音乐声去对比和衬托。泉水流动的声音比音乐声更美,调动了读者的愉悦情绪。诗中的“管弦和丝竹”,都是乐器的统称。

这样美得泉水,这样悦耳的声音,令人心向往之。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美酒助兴。所以携一壶美酒,坐醉翁亭中,和着流水的旋韵,享受大自然的风情。没有好友共饮,但并不寂寞。只要倾心融入,天上的飞鸟,溪流中白云的倒影,还有山上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可以相伴为伍。虽然不能和它们聊天对话,但却可以同醉、同笑、同眠。而那一缕清凉的山风吹过,才能唤醒这份沉醉,把我带回清醒的现实世界。

有意思的是,欧阳修在另一首《会峰亭》的诗里,也写道: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醉醒各任物,云鸟徒留连。语言相近,意思相同。后面一句“醉醒各任物,云鸟徒留连”,表达了诗人只愿沉醉不愿醒,留连山水美酒的情绪。会峰亭是琅琊山上另外一个亭子,现在叫会峰阁。

为酒醉?为泉醉?还是为这山中的生灵而醉?都是,似乎又都不是,也许,是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率性亲近而醉。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处赏析

宋朝是对文人最关爱的朝代。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赵匡胤吸取前朝教训,不愿给武将过大的权力。于是杯酒释兵权,以文立国,实行的是文人政治。生活在宋朝的文人,一般都有不错的仕途和待遇。诗文好的,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受到朝廷的重用。北宋的高官,一般都政治文学兼修,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他们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文坛巨擘。这样,北宋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坛格局,借助政治和文学双重影响,出现了能够指引文学方向、提携新人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就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文坛领袖之一。

欧阳修是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自幼丧父,到湖北随州投奔叔父,家境贫寒。由于从小营养不良,欧阳修身材瘦小,其貌不扬。欧阳修好读书,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叔叔四处为他借书阅读,加上欧阳修天生聪慧,终于学有所成。欧阳修16岁就参加科举,但两次都意外地没有通过乡试。他22岁那一年,开始鸿运当头,连中三元,在第二年的礼部贡试中名列进士第一。主持礼部考试的,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晏殊。晏殊慧眼识珠,发现和选拔了欧阳修。而欧阳修也没有辜负晏殊的期望,不仅在政治上和文学上建树颇丰,而且接过晏殊的旗帜,成为新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入主文坛后,倡导诗文革新,文章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使五代十国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得到遏制,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对文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坛新人。嘉祐二年(10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令欧阳修拍案叫绝。欧阳修估计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想给他第一名。但为了考虑到是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免对外界产生不良影响,欧阳修把这份卷子录取为第二。等到卷子拆封,才知道卷子的主人不是曾巩,而是一位来自偏远巴蜀,刚到京城,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这次录取,为北宋文坛吸收了新鲜血液,欧阳修的识人之明,也被当时和后世传颂。

欧阳修自己是千里马,更是伯乐,除了苏轼、苏辙,还发现了一大群千里马。王安石、曾巩、以及苏轼的父亲苏洵,这一个个文化硕儒,都是在他的帮助和扶持下,迈步文坛,进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苏辙曾在文章中说,眉山偏僻,从不知文化为何物。到了汴京,见到欧阳修,才知道斯文之气,聚之于此。景仰和感激之情溢于笔端。

面对后辈,他没有倚老卖老,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如果说欧阳修开创了宋代文学盛世,也不为过。正是因为有了他,北宋文坛才星光闪耀。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六家扎堆似的拥挤在北宋。

正是有了晏殊、欧阳修,以及后来苏轼这样的文坛领袖,北宋的文人显得格外幸福。只要你是金子,哪怕你出身低贱,哪怕你来自僻乡,都会把你从沙堆里挑出来,擦拭干净,让你熠熠闪光。如果你是幼苗,他也会为你提供土壤和养分,让你茁壮成长。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出处赏析

从《醉翁亭记》和这首《题滁州醉翁亭》可以看出,和众多文人一样,欧阳修也爱喝酒,并且干脆取个名号叫“醉翁”。但他的爱饮酒,又与前人不同。

“造饮辄醉,期在必醉。”陶渊明的饮酒是沉溺,不顾一切地放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饮酒是豪迈,不可一世地狂傲。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的饮酒是寄托,不敢面对地幻灭。

“醉中遗万物”,欧阳修的饮酒,则是婉约的,用酒表现率意的满足,为才情,为山水,为虽有挫折也有成就的人生。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欧阳修的饮酒态度。

有一天,欧阳修带些酒食去游山,途中遇到几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匠,便邀他们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起猜测拳共饮。他的朋友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上山,就在山上等他,但等了很久不见踪影,便下山寻找。在醉翁亭外找到欧阳修,只见他醉眼微睁,面红耳赤,赶忙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能使我醉?偶有醉时,就是以酒浇愁,自作糊涂罢了。”说罢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

欧阳修始终是清醒地醉着。

欧阳修被贬,来到偏远的安徽滁州做知州,他没有过度伤感,没有牢骚满腹,没有躲避起来。他学会了自我安慰,学会了自己鼓励自己,学会了随遇而安。这就是欧阳修的心态,这就是欧阳修的独特。他在不断地选择着,实践着,磨练着。他游山玩水,但游山玩水不是他人生的全部。正像《醉翁亭记》里写的那样,他把自己不断融入山水,也努力地把自己融入当地民众,和民众同游同乐同醉。这就是欧阳修的率意。大丈夫四海为家,欧阳修人在滁州,心也随着到了滁州。因此欧阳修得到了山,也得到了水,更得到了人。

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打韩愈、柳宗元的旗号,其实柳宗元没有欧阳修的心态。柳宗元被贬永州,除了写作《永州八记》,就是一颗凄苦寂寞的心,一颗受伤破碎的心,一颗无法修复的心。他太在意,在意政治,在意前程,在意自己当下的处境,如此,却总走不出自己为自己挖掘的井。

欧阳修爱酒,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一如既往,率意而饮,饮出个性,饮出快乐。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快乐,是欧阳修饮酒的真谛。

欧阳修的人生,总是那样快意悠然,自在从容。他在《浪淘沙》里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在他的眼中,今年的花比去年好,明年的又一定胜过今年的,所以要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这是饮酒的态度,也是人生的风范。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太守,照样寄情诗酒。他告别颍州时,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只要有酒,离别也是浮云,真是不改诗人酒徒的率意乐天本性。

欧阳修40岁号“醉翁”,真正老了,依然嗜酒不改。他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何为“六一”?他写作《六一居士传》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集古录》即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他把书法、藏书、琴、棋,还有酒和自己,看作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六样,诠释了他精彩的一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欧阳修一样,率意饮酒,率意为人,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失落和怨艾!

更多欧阳修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