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9:27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赏析

赏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一旦别离,杳无音讯,牵挂、思念的心常在风起花落的日子里潮湿、隐痛。国人重情,所以更重别离。古人把“生离死别”放在一起,把离别看得跟生死一样的大事。

文人玻璃心,易碎。对离别更是格外敏感。卫国公子和宗族里的一个女子相爱,却终不能结合。当她出嫁旁人时,公子送她到郊外,看见燕子雌雄颉颃,双栖双飞,望着情人远去的背影,再也忍不住心酸的泪水。于是唱出“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样动人的诗句,这首诗被收录到《诗经》里,成为送别诗的滥觞。有了《诗经》的榜样,后世的离别诗大多脱不了伤痛的窠臼。

送别总是销魂,所以相见时难别亦难。人们在送别上花心思,弄出各种仪式来,把离别变得格外正式、庄重。不知道古人最初搞这些仪式出于什么目,反正有了仪式,离别的氛围一点也没有变得轻松,离别的心反而更苦了。

送别仪式中,地点的选择是讲究的。一般要选在远行经过的大道上,城郊的岔路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说没有必要送到岔路口,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凄凄。从侧面证实多数是要送到岔路口的。

如果走水路,则要送别到渡口。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韦应物《送王校书》“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南浦、江浦,都是渡口的代称。

送别的地方若是有酒楼就更好了。一来可以挡风雨,而来登高望远,能够把伊人的背影看得更久些,让送别的目光更远些。像黄鹤楼这样建在江边渡口,极目长江水,孤帆远影尽,为送别的人所心仪。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白居易“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都是写黄鹤楼送别的。

没有酒楼,有个小亭子也不错。古代,道路旁建一些亭子,专门供羁旅行役的人住宿,免除他们露营之苦。可见古代官方还是很有人道精神的。不像现在某些城市,在地上放些尖锐之物,生怕流浪的人有歇脚的地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写的都是送别。《西厢记》里,崔莺莺送张君瑞进京赶考,送别的地方就是长亭。这一出折子戏非常有名,戏名就叫《长亭送别》。

送别仪式中,饮酒是少不了的。无论什么特别的事,喜怒哀乐都用喝酒表示,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久而久之,亦成为风俗。在城外的歧路,或者小亭子里,或者酒楼上,摆一桌酒席,叫做饯行酒。早在汉代,被匈奴抓取牧羊的苏武,写过《别诗四首》,里面就有“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的句子。《西厢记》“长亭送别”,老夫人打发张生进京赶考,弄得跟仇人似得,不过还是要“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至于那酒喝起来什么滋味,就另当别论了。正是“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折柳也是古人送别的风俗,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可见折柳是普遍的风俗。把柳树和送别联系起来,也是早在《诗经》里就有了。《小雅·采薇》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认为是《诗经》中最精彩的句子。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杨柳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称,而是单指柳树。准确地说指的是垂柳,因为垂柳随风拂动,状若依人,撩人情思。除了垂柳依依不舍的外在形状,“柳”和“留”谐音,人们就赋予折柳挽留的意思。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人的活动范围增大,离别成了新常态。

像《西厢记》中崔莺莺“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若在现代,实在是难以想象。至于折杨柳之类的风俗,自然已了无痕迹。不过,孩子外出求学,情人风雨远行,朋友飘泊他乡,吃顿团圆饭,喝杯饯行酒,仍是人之长情。

离别时,没有一滴眼泪,只是喝下这杯酒,温暖成一场宿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赏析

自《诗经》之后,送别成为诗歌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其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名篇辈出,如璀璨繁星闪烁在诗歌的夜空中。随手拈来,仅有唐一代,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孟浩然“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甫“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句句牵动离情别绪,乡里民间耳熟能详,妪幼成诵。

若把诗比作花,冰天雪地里寂寞独自开,不易;百花丛中还能脱颖而出,“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更不易。

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这首诗至少有四个不同的名字,这四个名字,从侧面反映出它是多么地受人推崇。

一曰“赠别”。谈起送别时就会想到这首诗,把这首诗作为赠别的代表诗作,直接命名“赠别”。

二曰“阳关三叠”。这首诗刚刚问世,就被谱成曲子,成为歌妓们演唱的“保留节目”,就像当下最红的流行歌曲。全诗只有四句,短了唱得不过瘾,曲调就变化反复,多遍咏唱。古代“三”是泛称,代表多次,“三叠”就是用一个曲调迭唱三遍或多遍。诗中有“阳关”字眼,所以叫“阳关三叠”。

三曰“渭城曲”。《全唐诗》收录时,用的是“渭城曲”的名字。诗中送别的地点在渭城,诗又被谱成曲子,所以又称“渭城曲”。

送别诗,大多突出一个“悲”字。譬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用长江水势之浩大,来表现荆州到吴地(今南京一带)道路之渺茫。水天相接,无边无际,离人的一叶小舟在天地浩淼之间,更显得渺小、孤独而无助,就像尘世间的人生,遂波逐流,不知会漂泊何处。触景生情,心底不由泛起一丝悲凉,为友人,为别情,为不可把控的人生,因此,诗人天涯一望断人肠。人们说断肠人在天涯,而送行的人,守候的人,看着亲人或友人的背影,渐去渐远,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在苍茫天地之间,同样肝肠寸断。

荆吴之地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在唐朝之前已经十分繁华。要不然隋炀帝也不会呆在扬州不愿回长安,要不然大家也不会赶趟儿的往江南跑,烟花三月下扬州。友人行走在江南富庶水乡,送行者尚且天涯一望断人肠,倘若他们远行的目标,是塞外苦寒之地呢?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朋友去的地方就是塞外之地。唐朝打败突厥后,把西域纳入管理,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地域在今天新疆中西部。唐朝时,那里是最边远的地方,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和中原大为不同,经济发展更无法跟中原相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塞外地区的真实写照。

到安西去,无疑是一件大事。今天,人们坐飞机火车到西藏去旅游,还要规划再三,可以想象一千三百年前,单骑孤身,行走塞外是何等的艰难!何况,遥远的千里之外,情深何在、生死难猜,那结局怎么能打开?

这样痛的离别,怎样凄绝的笔调都无法表达。既然无法表达,索性不说,轻轻掩饰过去好了。

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把离别抛开,诗人和你说喝酒。

早晨刚下了一场雨,柔柔的、绵绵的细雨,未到缠绵就停了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恰到好处。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邂逅,怦然而动的心跳,清风拂面的微笑。渭城(今咸阳)的驿道上,人来车往。昨日还是轻尘飞扬,今天小雨微墒,潮湿而不泥泞。驿道两旁,柳枝婀娜,柳丝绵长,经细雨冲洗,嫩绿苍翠,一如清晨的空气般清新可人,吸一大口,满肚子芳菲。

这样的清晨,适合在驿道旁边的酒楼上,诵读谢灵运的诗,适合做江南的刺绣,适合踏青,适合散步,适合在茶楼上静静地品一曲美丽的《茉莉花》……

而王维,在这样身心舒畅的清晨,送别友人。

电影《廊桥遗梦》里,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金凯,分离后在镇上相遇,她身边坐着农夫丈夫,窗外大雨滂沱,他浑身湿透狼狈落拓地站在窗外。相逢和分别,就应该有这样痛快淋漓的大雨,从身湿到心。

可王维,在那样初霁的美丽早晨送别友人。这样不合时宜的安排,果然把离别的悲苦掩饰的了无痕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已经把送别时的环境气氛交代的一清二楚。浥轻尘,一个“浥”字,把下雨的恰到好处表现了出来。客舍青青,客舍周围绿树成荫,所以才有“青青”的客舍。唐时还没有外墙漆,客舍无法涂成绿色,是客舍周围的树一片翠绿。因为刚下过雨,所以这绿被冲洗出来,显得格外鲜嫩。一个“新”字,把雨后的绿突出的格外醒目。

这葱茏的绿,也和西域的大漠孤烟形成对比。王之涣《凉州词》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同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关隘要塞,关门之外,就是西域。由此可见彼时西域的荒凉。王维就是在这对比之中,不露声色的给送别的悲苦包上一层糖衣,不仔细品味,就会被诗歌的表象所迷惑。

青青的客舍是置酒饯行的绝佳之地。诗人精简笔墨,略过见面寒暄、点菜上酒、推杯换盏、倾诉别意等种种环节,甚至哪些人物都不做交代,跳跃时空,选取饯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作为诗的后两句,表现送别之情。因为这两句在送行中的代表性,以及表现的复杂感情,遂成经典。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增加的意思。一个“更”字,说明酒宴已进行多时,不仅酒喝了不少,亦反复对远行者敬酒、劝酒表达惜别之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西域,不仅再也看不到这杨柳婆娑,绿意盎然,更重要的是,老朋友天各一方,想要这样聚在一起喝酒,也不可能了。

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杯酒。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朋友已经喝了不少酒,推辞新递过来的酒杯:不能喝了,实在不能喝了,一会儿还要赶路呢!诗人劝道:伙计呀,我们还能在一起喝几杯酒?!出了阳关,举目无亲,连一个老朋友都见不到,何况一起痛饮!

这一句,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对双方友情的赞颂。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如怜取眼前人。人走了,心留在了此地。友情的酒如此浓烈,出了阳关也化不开。这是对送别的无奈。这里没有交代朋友为什么去西域,唐朝出使西域被认为是壮举,但毕竟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走后的艰辛寂寞。这一句,还是对朋友的祝福。虽然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故人的心情和祝福尽在这杯酒里,一个人的时候,想起这杯老酒,就想起朋友的祝福,用酒的温度温暖今后的行程。

就这样,一句劝酒词,掩饰了送别的苦,只是那苦已深入肌肤。脱掉故作平淡的外衣,才能感受腐骨的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处赏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王维,心中的悲苦比离别更多万分。

王维被称为“诗佛”,是说王维的诗像一方远离尘世的山水,纯净、皎洁、空灵,超凡脱俗。王维最擅长的也是山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诗句,宛如天籁,亦有禅意。

王维还有一类诗,有肝胆侠义的风骨。“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英姿洒脱,豪爽勇义的少年游侠形象跃然纸上。王维这一类诗比较少,湮没在卓越的山水诗中,往往被人忽视。

最空灵的山水和最侠义的江湖,统一在王维诗歌的麾下。就像《送元二使安西》,殷殷的情谊和离别的悲苦,酿酒了那一桌渭城的酒宴。还像王维的一生,高洁和卑俗,都是本性的彰显。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最出世的一个,否则也难有诗佛的境界。王维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别墅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是个修身养性、悠闲自在的好去处。这样,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王维本来要跟着玄宗逃往川蜀,但没跟上,被叛军俘虏了。安禄山强迫王维在“新朝”任职,王维消极反抗过,比如装病,但还是没有蒙混过关,最后做了叛军伪政府的高官。虽然是被迫,并且没有做过对不起大唐的事情,但毕竟算是投靠了敌人。

这是个严重的人生污点。孟子曰,威武不能屈。叛变投敌有污气节,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不齿。特别是作为饱读圣贤书的文人,这样的变节历来为人诟病。

后世如赵孟頫,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并且做到一品大员,就被史书鄙薄。尽管他书法名列楷书四大家,但在人品上,始终没有能翻过身来。还有周作人,日本占领北平后,在文化上和日本侵略者合作,后来又到汪精卫伪政府任职,同样背负了汉奸的骂名。

王维任伪职,没有赵孟頫和周作人性质严重,毕竟安禄山是叛军,不是异族。重要的是,任伪职期间,他还写了一首思慕天子的诗,所以后来没有受到太大惩处。后人爱其才,知道他也是被迫事敌,没人过分与他为难。但污点毕竟是污点,只是人们故意不去提及罢了。

王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佛,也有脆弱的时候。那就更尽一杯酒,留住心中的真情。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