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南宋·辛弃疾的《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原文
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人生最怕“蹉跎”二字。还没来得及相爱就老了;还没来得及奋斗就老了,还没来得及……。岁月就像秋天的黄叶,迟早要被寒风吹得一片不剩,只余下一些记忆的痕迹,散落成一地的斑驳,再也找不回昨日的繁花似锦。
人生蹉跎,在于流年已逝,而我们未变。我们执着于一种生存状态,惯看秋月春风,等待是非成败转头空,结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终于有一天,看见的记住了,消失的淡忘了,满城染伤,望着那一地的飞絮枯黄,心里唯有怅惘。
其实,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纵然蹉跎,也可以无悔,因为我们毕竟用心地等待过。
辛弃疾一生都在等待,在等待中蹉跎,为了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想,豪情满怀,持筹枕戈,直到白发丛生!
辛弃疾是顶级词人,很多人想当然以为辛弃疾是位学者,或者是位文官。其实,写词只是辛弃疾的副业,是他抒情言志、排遣郁闷的方式,辛弃疾的职业是军人,是位不折不扣的将军。辛弃疾的词大多金戈铁马,就源于他的军人身份。
《破阵子》就是描写军旅生活的词。
词的开篇,将军就醉了。军人多豪情,酒助豪情,明代张恒《凉州词》“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安边的慷慨激越;唐朝王翰《凉州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尽显难免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坦荡豪情。而清周准《塞下曲》“持筹绝域感蹉跎,沙塞年年漫枕戈。”多有长年戍边岁月蹉跎的感慨;宋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毫不掩饰思乡念亲之情。
辛弃疾又是哪种醉?也许读完全词才能体会将军的醉中滋味。且挂起。
若是常人,酒醉之后,或者豪言壮语,聊天吹牛滔滔不绝;或者不言不语,倒头大睡昏昏沉沉;或者借酒滋事,闹个鸡飞狗跳鸡犬不宁。而将军却与众不同。他酒醉后,挑亮灯光,在灯下细细把玩起宝剑来。古时候燃的灯是煤油灯,把煤油放在陶瓷碗中,揉一段棉线,一端放在油里,另一端点燃,就是古代最普通的照明工具。油灯燃烧一段时间,棉线会结“茧”,就是灯花,影响照明,挑开灯花,火焰就亮了。将军把灯花挑开,是为了把宝剑看得更仔细。
现在,冷兵器时代已经停留在电视的剧情里。现代人把宝剑当装饰品,有钱人家常常把剑挂在床上,或做个架子摆放在屋里显眼的位置,大约是为了营造一些阳刚之气。可在古代,宝剑就像手枪,是随手携带的杀敌护身的利器。特别是在行军作战的将军手里,“手持三尺定山河”,将军的价值全都体现在一把宝剑上。
今晚,夜已深,人已醉,将军把宝剑取出,为的是哪块山河?
今夜,宝剑伴将军入眠。
今夜,将军一定做梦了。梦醒来,听到的是军营里一个又一个的军号声。将军的梦,你可懂?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是烤肉。军士们在分食烤肉,八百里言军士之多,场面之大。“五十弦翻塞外声”,塞外声是出征的军歌,是鼓舞士气的战斗乐曲。军容整壮,军歌嘹亮,只等一声令下,整装待发,杀赴前线。所以,“沙场秋点兵”,等着建功立业。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镜头一下子拉到了战场,“的卢”是名马,以快著称。战场上,以快打慢,快一份胜算就多一分。当年关羽斩颜良文丑,靠的就是以快打慢,赤兔马立功不小,颜良文丑还没有反应过来,关羽骑着赤兔马已经到了眼前。慌忙之中,没来得及出招,关羽已经手起刀落,颜良文丑作了刀下冤魂。弓箭,讲究的是劲大势猛,恰如霹雳,令敌人魂飞魄丧。
这些,是将军的梦吗?多少年来,醉里挑灯看剑,只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是,年复一年,多少次泪眼望长安,无数山峦遮挡了我的视线,故国依稀在梦里!空怀雄心壮志,辜负了青春年华,而今满头白发生!
只有南宋词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词。南宋守着江南的半壁江山,无数仁人志士渴望剑指中原,收复失地,但到头来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可以和岳飞的《满江红》比照着去读,两者表达的感情和表达的方式都何其相似。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在一个夜晚,岳飞在一个秋天;辛弃疾对着剑梦想却君王天下事,岳飞拍着栏杆寄恨于“靖康耻,臣子恨”;辛弃疾骑马弯弓杀胡,岳飞餐肉饮血灭敌;辛弃疾“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两人都表达了收拾旧山河的强烈渴望,岳飞用“白了少年头”激励自己,辛弃疾用“可怜白发生”表示失落。
辛弃疾出生两年,岳飞被构陷冤死。二人相差37岁。如果说岳飞时代收复中原还充满希望和激情,等到辛弃疾时代,收复中原日渐渺茫。
这一切,都源于靖康那一场灾难。
靖康是北宋钦宗的年号。这个年号只用了两年,北宋就灭亡于金的铁骑之下。
那两年,是中原人们的惨痛记忆。金国两路大军南下,攻克北宋京城汴梁,把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万四千多名官员百姓掳到北方,羞辱奴役,北宋灭亡。
靖康之耻,燃起南宋军民的复仇火焰。岳父率军一度收复黄河以南,无奈南宋朝廷无进取之心,一心偏安,终至岳父十年功废,含冤而死。
岳飞虽死,但复仇的火焰还在燃烧,仁人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一刻也没有消减过。
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出生时济南已经沦陷。从地域上看,辛弃疾是金国人。但辛弃疾并不认同他的金国国籍,因为他是汉人,因为他的先辈和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辛弃疾反了金,聚集二千人,起义了。那一年他21岁。
起义了的辛弃疾把部队带到了宋,带到了建康。他写《美芹十议》给朝廷,告诉朝廷怎样收复中原。朝廷这时在位的已经是宋孝宗了。宋孝宗很欣赏辛弃疾,给他封官晋职。宋孝宗还给岳飞平了冤案。但宋孝宗已经不愿打仗了。靖康的耻辱是上一代的事情了,朝廷累了,倦了,厌了。
现实是残酷的。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满怀悲愤,不愿做不思进取的和平官、享乐官,他选择寄情山水,在江西上饶隐带湖居起来。他自己设计隐居的庄园格局,山上建屋,山下种田,所以他把自己的住处叫“稼轩”,自号“稼轩居士”。他的庄园里有一眼泉水,叫瓢泉,他的庄园又叫瓢泉庄园。
带湖是个很美的地方,上饶又是鱼米之乡。在这里,辛弃疾的笔调一度轻快起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初中时就学过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新的风格和辛弃疾一贯的硬汉形象相去甚远。让人感慨,山水确实能陶冶人的性情。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硬汉心中,也都有恬静平和的另一面。
在我的印象中,江西山深林密,水路岖迴,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住在江西,都是心中有大志向的人,就像燎原了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共产党。彼时,隐居在江西的辛弃疾也始终没有放弃他收复中原的大志向。在带湖的日子,他的诗词,除了描写当地美景,就是和朋友唱和,抒发报国无门的忧郁。
就是在这里,他会见了陈亮,游历鹅湖,共商复国大计。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鹅湖相会”。鹅湖相会之后,辛弃疾和陈亮志趣相投,多有唱和。这首《破阵子》就是辛弃疾写给陈亮的。陈同甫是陈亮的字。词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与其是在回忆他的军旅生活,不如说是他在想象挥师北伐的壮景。
到了这里,我们知道辛弃疾因何而“醉”。
辛弃疾的“醉”,是对峥嵘岁月的深切怀念。辛弃疾少年即有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心存报国雪耻的雄心,因此常常登高望远,指点江山。21岁就领兵起义,率领50余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擒获叛徒,带兵归宋。想当年赵云万军之中取上将之头也不过如此。归宋后,他创建“飞虎队”,飞虎队作战彪悍,一度成为诸军之冠,守得江淮的一时平安。如今,辛弃疾年逾六旬,反而闲居稼轩之地,如何不怀念年轻时的峥嵘岁月,从而一醉方休呢?!他还积极向朝廷提出建议,写了《美芹十论》这样的军事专著,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
辛弃疾的“醉”,是对壮志难酬的痛苦挣扎。辛弃疾《美芹十论》受到称赞,但不为朝廷所用。他亲手创建的飞虎队,他还没来得及率领南征北战,就因刚拙自信,不为众人所容而罢官,后来飞虎队因主帅无能灰飞烟灭。辛弃疾仕途几番起伏,但都是任地方官吏,再也与抗金北伐无关。这样的南辕北辙,怎能不令辛弃疾痛心疾首!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理想,隐居时还在研究收复中原的大计。他明知壮志难酬,偏在不可为处为之。喝醉了,醉里还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的醉,是不甘的痛苦挣扎。
辛弃疾的“醉”,是对岁月蹉跎的无奈感伤。辛弃疾醉了,醉里难以割舍的是青年时随他征战杀敌的宝剑。他把宝剑仔细端详,仔细擦拭。如果不是他时时呵护,宝剑早已蒙尘、生锈。20多岁的带兵南归,40年的报国无门,最美好的岁月在等待、失望中蹉跎。曾经的热血渐渐冷去,曾经的豪情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不是词人想要的生活,但却是词人无法改变的生活。“无可奈何花落去”,且饮一杯,祭奠已经失去的青春,以及终将无法把握的未来。
辛弃疾的“醉”,是对报国无门的无声控诉。辛弃疾天真的以为,天下是君王的,君王对失去的河山一定耿耿于怀。他精忠报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解除北方人民的痛苦,更是为君王收拾旧山河。但他没想到,阻碍他报效国家的,正是国家的代表——君王。他困惑、压抑,但没有可以控诉的对象,只好尽将怨情付杯酒,且在醉中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是爱酒的。看到人民丰收富饶,“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他饮酒尽欢。见到隐居地的美景,他“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玉楼春》)他知道喝酒伤身,也曾想到戒酒,“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沁园春》)。但终究要借酒浇愁,“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西江月》)
醉里的欢笑,终究是一场虚幻。在岁月的蹉跎中,无奈到白头。
伟大的辛弃疾,可怜的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