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酒(其七)》,原文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原文
酒(其七)
——东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
闲适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未免太残忍了。不过,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闲适首先得有闲暇,但闲适和闲暇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闲适,闲是表象,适才是内涵。适是体验,是超脱自我超脱现实的境界。
辞典中对“适”的解释是舒服、适意。劳累、繁忙固然难以舒服、适意,但只有闲暇,虚度年华,也未必心情舒畅。闲适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闲适的内心宁静而澄澈。
文人雅士爱闲适。年轻时,读南宋周晋词《清平乐》,读到其中的“无诗无酒情绪,欲梅欲雪天时”,立马震撼了。在寒冷的冬天,诗人是怎样的生活?冬天正是闲暇时,词人坐在藏满书籍的屋子里,阳光慵懒的穿窗而入,顿时满室生春。半部残局静静地躺在茶几上,那是昨晚打谱,因为手寒没有摆完留下的。虽然满窗晴日,但这样寒冷的天气,应该是梅花含苞,雪花将落了。这时候,不想读诗,不想饮酒,只想点燃一炷香炉,安静的坐着,研读一些书帖碑文,打发闲暇的日子。
读过这首词,心向往而不能自已。生活原来可以极淡的,淡到随心所欲,不去刻意做什么。淡到静静地坐着,任时光流逝。
闲适可以不借助任何媒介,但有些事物天生与闲适有缘。那些有味而无用的东西,如诗,如酒,如琴棋书画、哲学、爱情等,都可以娱乐自己,让自己洞入别样天地,忘掉世俗烦恼。
淘遍历史,真正遁入闲适之境的,陶渊明可算上第一人。
唐代,秦岭有终南山。很多人隐居在这里,其实不是真隐,而是伺机而动。这里离长安很近,这些“隐士”希望借地利之便,有机会结交达官贵人,从而谋求政治上的红利。
高官,真心想和你做朋友。
姜太公在渭水垂钓,钓到了周文王,钓到了周王朝的齐国。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播下了三分天下,播下了蜀国丞相。
从此,世人东施效颦,在机会主义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陶渊明是个例外。陶渊明真心把自己关在桃花源内,过自己闲适的日子,无论秦汉,不知魏晋。
很多“阶级论”者认为陶渊明的闲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逃避。我说,闲适就是陶渊明身上流淌的血液,是胎带的DNA,坠地时就注定了一生的潇洒和落魄。
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是衔酒而生。
反正,他是喜欢酒的,从很小很早的时候。
他早年时就“性嗜酒”。这样贪杯,一般人家是承受不起的。陶渊明早年家庭应该是富裕的,至少有不少田地,放到20世纪,就是一地主。但这样的小地主家庭,也经不起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这样的折腾。没办法,得想办法挣钱。古人挣钱的门路不多,最直接的就是做公务员。
现在做公务员很难的,“千军万马赴国考”,况且待遇也不好,工资不够每天喝酒的。但陶渊明时代是晋代,连科举都没有,做官全靠出身和关系。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尽管陶渊明只混了个小地主,但出身摆在那里,弄个一官半职不是难事。
很多人以为陶渊明只做过81天彭泽县令,其实是误解。陶渊明断断续续做过13年的官。前期做官也很认真,无奈“质性自然”,受不了那拘束,做了辞,辞了做,岁月蹉跎,转眼就是13年。彭泽县令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
陶渊明做官,是因为有酒喝。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做官有“福利”,那就是朝廷专门给养的田地,叫“公田”。陶渊明在彭泽县,公田是50亩。陶渊明说,这50亩公田都种成高粱吧,因为高粱能酿酒。老婆急了,都酿了酒,吃什么呢!最后俩人各让一步,25亩种高粱酿酒,25亩种稻谷裹腹。
做官时,部下来报告工作,陶渊明嘬着小酒说:“我来做官是为了喝酒,工作的事跟我说干什么。”
官场爱好杯中物,主要是因为应酬,因为结交关系。所以说“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像陶渊明这样自斟自饮,只喝酒不管事的,古今官吏恐无第二。
做官有酒喝,挺好。可喝酒是有代价的,就是遵守官场规则。官场可以不做事,但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彭泽县作了81天官,上司要来视察了,官场上的礼节甚多,至少要毕恭毕敬。陶渊明受不了了,挂印而去。
现在看来,陶渊明太任性,确实不适合做官。但当时人不这么想。陶渊明死后,被好友谥号“靖节”,称赞他饮酒辞官是有气节的事。东晋之后的南朝梁王朝,太子萧统编了叫《昭明文选》,专门给陶渊明作传,对陶渊明纯真、率真赞赏有加。其实,魏晋以来,文人饮酒废事颇多。“竹林七贤”个个好酒,醉后或睡、或唱、或笑、或哭,痛快淋漓,从不看人脸色。
这时的文人,被余秋雨称为“精神开拓者”,如果延续下来,到了陶渊明,可谓“精神自由者”。
后人羡慕他的气节,不在于他对官场的不容和背叛,而在于他对一切物质环境决裂的勇气,包括权势和优裕的生活。
他只听从内心的召唤,他要回归生命的初始状态,回归田园和闲适。
他天生是自由的,他天生是闲适的,一切羁绊,对他都是不能承受的伤害。
这不是官场的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不是陶渊明的错,他本不该在官场,归去来兮,是最适合他的选择。
所以,回到自由而闲适的精神家园,他欣喜若狂,写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来吧,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来?既然心神被形体役使,不能自己当家作主,为什么悲愁失意?觉察到已经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了,但知道以后的事情还可以补救。误入歧途还不远,明白了过去是错的,现在的选择才是对的。
他愉快、坚定、彻底的选择了归隐。这以后,即使食不果腹,即使朋友苦口婆心,也没有改变他的志向。
归隐后,他做的最多的事情,一是劳动,一是饮酒。
《归去来兮辞》里描绘了那幅场景: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衡宇,指自己简陋的家。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策,拄着。扶老,手杖。岫,山峰。段落翻译下来就是: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了,高兴地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小孩子们在门口等待着。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孩子们进入屋室,酒早就斟满了酒杯。我端起来自斟自饮,顺便看看院子里的树木,感觉心情舒畅;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狭窄的小屋里也非常适宜。天天到院子里走走,成为一种乐趣,小园有门但经常关着不让外人打扰。拄着拐杖随时走动休息,经常抬头望远。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升腾,小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到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留恋不忍离去。
这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简单而幸福。
《饮酒》(其七)和《归去来兮辞》如出一辙。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作品有120余首,写到酒的有60多首。有20首直接以《饮酒》为题,这20首,并非全是写酒,应该是酒后所做,也冠以“饮酒”诗名。比如那首著名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回到家园后的闲适生活,虽然没有酒,却有酒香扑鼻,所以也列入饮酒诗。
本节所选的是第七首。也是辞官归来后所作。写的是秋天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天的菊花开得很好,我捡起还沾着露水的菊花。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甚爱之,诗中屡次写到菊,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陶渊明不太描写事物的外在景象,因为描写太细,反而显得刻意,所以在这里,写秋色之好,只用“有佳色”三字,具体怎样“佳”,则不想说,不需说,显得极其朴素,正合乎陶渊明对事物“不求甚解”的态度。
“裛”,通“浥”:沾湿。“掇”,拾取。“英”即花。“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陶渊明诗中多次提到“采菊”,采菊在这里并不是为了表示诗人的闲情逸致,其实,陶渊明没有那么矫情,陶渊明的诗风自然质朴,也不会那么矫情。古代,菊花的主要用途不是观赏,而是食用。当时人们认为,食用菊花能够延年益寿。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魏晋六朝,服食菊花成为风气。曹植在《与锺繇九日送菊书》中写道:“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另外,菊花可以泡酒喝,这更使得陶渊明以采菊为乐。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说的正是菊花泡酒。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泛”这里是纵情饮酒的意思。“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遗世”,遗弃俗世,有句成语“遗世独立”,说的就是超凡脱俗。这里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这两句强调“独”“自”。诗人在酒的世界里,忘记忧愁,忘记烦恼,宁静而美好。饮酒有不同的境界,孔融是“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讲究的热闹和尊崇;诗人恰恰相反,对菊自酌,图的清净和闲适。独饮最易寂寞,纵然李白这样浪漫的人,也免不得“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清冷孤寂之感溢于酒中。苏轼“我与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欢饮中有些许落寞。陶渊明的“独进”,却毫无冷落之感。“杯进壶自倾”,直到把酒喝完,壶喝尽,正说明诗人独饮的兴致很高,喝的心安理得,怡然自得。
善于独饮者,要么心有块垒,借酒消愁,抒不平之怀;要么心性澄明,无我两忘,得自然之趣。陶渊明,后者也。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的自然之趣,在于田园。群动,各种活动的生灵。日薄西山,各种动物回窝,飞鸟归巢,周围逐渐寂静下来。林中不时传出几声鸟鸣,好像在呼唤还眷恋着外面世界的同伴。这是一幅诗意的田园图,在陶渊明的诗里,我们曾反复品赏。他的“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他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喜欢飞鸟归巢的情形,风景再好,终有倦时,只有自己的家,才是宁静温暖的港湾。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能够这样无拘无束的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不是人生最高的快乐吗?
想起流行的一个哲理故事。一个年轻人拼命地挣钱,为的是有一天能无忧无虑地散散步,晒晒太阳。一位长者告诉他,我不富裕,可有大把的时间躺在墙根下晒太阳。每个人对这个故事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可不能否认的是,闲适,是生活的恩赐,是生命的奢侈,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最简单的幸福。只是我们选择的途径不同而已。
陶渊明,在闲适中自得自乐自足。他生活是清贫的,可心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