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9:22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出自唐·王驾的《社日》,原文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原文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出处赏析

赏析

春社是古老的节日。第一次认识春社,是在中学语文课本里。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鲁迅先生的《社戏》里,描写他少年时参加春社去赵庄看戏的情形。

其实,春社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如今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已销声匿迹,南方个别地方还留有一些印记。

春社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口不足,需要男女早点完婚生育。春社就是最早的婚介活动。春季的某一天,大约在春分前后,农事不忙,天气转暖,春光明媚,桑柘葱郁。人类的情欲如同大地万物一样萌动勃发。这时候人们举行都结伴去参加“仲春大会”。白天男女老少聚集起来,唱歌跳舞,嬉戏游玩。晚上,青年男女来到桑林中,和喜欢的人幽会,并且可以和不同对象随意交媾,不用受到道德约束、舆论谴责和法律制裁。那是真正的狂欢,褪去羞涩,除去束缚,随心所欲。

到了商周,礼法渐明,仲春大会的性质出现变化,但男女狂欢杂交并没有完全禁止。《史记》载孔子“野合而生”,一些人推断即为其父母在春社的仲春大会上相交而孕。

这样的活动反映在《诗经》里,《诗经》专门有《桑中》一篇: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的三章意思接近,大意是说:在哪里采摘女萝草呀?在沬城的郊外。我想念的人是谁呀?是那美丽的孟姜。约我来到桑林中,邀请我来到阁楼上,送别我到淇水上。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只有男女的幽会欢好。

秦汉后,春社照常举办,只是内容彻头彻尾地变了。是时人口增多,人们生育的强烈愿望有所降低,加上儒家的教化,春社上男女嬉戏被严格禁止了。春社演变成以祭祀为主的节日。节日里,人们举行庄重的仪式,把酒糕、米饭、猪羊肉拿出来奉祀土地神,祈祷丰收。祭祀后,大家随意吃喝,吃不完的肉和其他祭品,还可以拿回家,或者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

陆游有一首诗专门写《社肉》:

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

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

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

醉归怀余肉,沾遗偏诸孙。

社日里祭祀的猪肉,烤过后满村都能闻到香味,连饥饿的乌鸦都为之垂涎。分过社肉后,诗人舍不得吃完,把剩下的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社神的恩惠。

祭祀是庄重的,也是无趣的。但人们更愿意从盛大的活动中找出点乐子来。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正在弘扬,西方洋节日也西风东渐,节日一个接着一个,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愉悦要求,又人为的创造出什么“光棍节”“购物节”,其实只是为了寻找狂欢的理由。古人没现在人不拘不羁,弄那么多节,但现成的节日还是要趁机闹腾一番的。于是,祭祀过后,春社又安排娱乐节目,主要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从古人的记载来看,当下的节日没有一个赶得上春社的热闹的。

比如杨万里《观社》诗记录了宋代的社日场面: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

山农为了丰收祈福,作社祭拜神灵,场面宏大,引起大家的观赏。忽然从哪里传来萧鼓声,惹得小孩子们都跑过去观看。表演队伍走过来,有装扮成老虎的,有戴着豹子面具的,连老头老太太也唱着跳着。王侯将相尽管尊贵,但哪里有农家社日里癫狂表演更快乐!那种击鼓吹萧,野讴市舞的热闹场面,也许现在的元宵节勉强可比。

当然,成年人最痛快的还是喝社酒。酒这东西,文人可以从中找到雅趣,普通人也能喝出一番自己的天地。北宋张耒的《田家》,单说社酒:

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

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挚肘时欢争。

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

村酒已经酿好,邻翁宰牛,邻媪烹煮。农妇头上插花,抱着孩子过来了,老公公拄着拐杖,抉着腰过来了。大家畅饮者,有的露着大腿,有的挽着胳膊,欢快(纵情狂欢)了一夜。迎来这样一个丰收年景,怎能不畅饮庆贺!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出处赏析

写春社最有名的,还是王驾这首《社日》。王驾虽然名气不大,《社日》写的却极有艺术性。全诗没有一字正面写社日的情景,节日的欢乐气氛却洋溢其中,令人神往。

诗人写社日,从农村的环境写起。先说地里,稻粱肥,水稻和高粱长势很好,看来今年又是丰收年。再说家里,豚栅鸡栖,豚就是猪,栅音zhà,这里指猪圈,引申为动词。栖,qī,歇息。猪满圈,鸡在栏,农民生活富足。半掩扉,屋门只关一半。扉,屋门。古代常用“夜不闭户”表示富庶安定,连盗贼都没有。

社日是庆祝丰收的,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们自然没有心情去狂欢。所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两句,看似写村居风光,其实是把“社日”的氛围做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渲染了丰衣足食、喜气洋洋的气氛。

接着大家可能想到诗人会大书特书社日的欢乐情形,就像杨万里的《观社》和张耒的《田家》一样。谁知诗人来了个空手翻,略过繁盛的社日过程,直接到了社日结束。

诗歌讲究跳跃,辗转腾挪,像微电影,情节在画面中闪过,绝不拖泥带水。

桑柘,即桑树和柘树,都是养蚕的树木,“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天色已向晚。春社就像这春日暖阳,经历一天的热烈和欢闹,渐渐消失了它的温度,大家散去,各自回家。

家家扶得醉人归,最后一句恰如诗眼,携起全诗精华。正如一树嫩绿中的红花,一颗戒指上的翡翠。

只一醉字,让人浮想联翩。白日里众人社宴,是何等的兴高采烈。你我推杯换盏,一开始谦卑恭让;酒至酣处,来着不拒;渐至醉时,恣肆欢谑,放浪无羁,痛快淋漓。大家不醉不归,及至归时,踉跄不能成行,只好相互扶携回家。不仅贪杯的人如此,平时不善饮者,今日也醉不成形。所以家家酒醉,人人扶墙。

一天的社日精彩都在这一句中醉过去了。这就是诗歌,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只在意最炫目的一瞬。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出处赏析

王驾生活在晚唐。晚唐虽没有了盛唐气象,但人民尚且安居乐业。王驾官至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部长。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路过鹅湖山,恰好碰到当地的社日活动。社民热情相邀,王驾与民同乐,见物阜民丰,自然心悦意然,举杯向醉。于是有了这首《社日》。

鹅湖山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山下有鹅湖,因为东晋一位姓龚的名士在这里养鹅而得名。鹅湖山很有名,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或者因文人墨客的到来而享誉一时。山湖与人,牵系着一个情怀的纽带。

南宋和晚唐一样,都是朝代的衰败期。不过晚唐从内部腐烂,所以文人倾醉。南宋受外敌侵扰,文人刚烈。

刚烈的辛弃疾和王亮在鹅湖的金风玉露一相逢,鹅湖便流淌起高山流水剑胆琴心的忠义诗情。公元1188冬,陈亮从故乡浙江东阳专程来江西上饶拜访辛弃疾。当时正值辛弃疾在病中,“我病君来高歌舞,惊散楼头飞雪”,好友来了,精神为之一振,病也好了大半。两位壮怀激烈、文采飞扬的爱国词人同游鹅湖,酌瓢泉而共饮,长歌酬答,倾诉不尽仰慕之情和报国之志。游玩十来天,陈亮返回,可辛弃疾又觉得意犹未尽,又去追赶陈亮。到了鹭鸶林这个地方,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雪,道路泥滑追不上了,只好作罢。

我们不能用平常心态去揣度文人。辛弃疾像一个执着的疯子,又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全然顾不上矜持和谨严,全凭一时冲动,只为一份说走就走的友情。

辛弃疾遥望陈亮远去的方向,怅然若失,耿耿不能释怀。他一个人喝起闷酒,情不能已,乘兴填了一首词,叫《贺新郎》,抒发惜别之情: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那一年辛弃疾和陈亮都已50多岁,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辛弃疾把陈亮比作才华盖世的陶渊明、诸葛亮,感叹岁月蹉跎,报国无门。

朋友不在的日子,他一个人孤独飘零,听着幽怨的笛声,销骨愁绝。辛弃疾把他们的友情写得很深很深,把对知己的思念写得很深很深,借此“清江、天寒、水深冰合”的“眼前景”,极言自己对友人和时局的极度怨闷。

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作词唱和,“老去凭谁说”,感叹知音难得,希望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一来一往,二人唱和竟达五首,被后世称为文坛盛事。

同样的鹅湖山,同样的瓢泉共饮,王驾见到的是“稻梁肥”,在辛弃疾和陈亮眼中,却是“剩水残山无态度”,就像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

还是在南宋,鹅湖在铅山县令章谦亨的眼中,又是秀丽而闲适的。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明明是云遮住山头,词人偏装傻,问谁把山峰偷去了?云山雾海,云遮雾罩,真的美不胜收。

所谓因情见景,信也。

就像喝酒,不同的情怀的人,能喝出不同的滋味。但有一种场合,人们都会一醉方休,那就是喜庆庆贺。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人生四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都是值得庆祝的,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

直到现在,哪一家过节日、办喜事,不请几桌喜酒庆贺呢?

乡里有谚:宁苦一年,不苦一节。即使在最贫困的时节,也要打两壶老酒庆祝节日。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十来岁的样子,去外婆家走亲,邻里比我年长的表哥们灌我酒,十来杯入口,肚里七荤八素,自己跑到屋后呕吐不止。那是我第一次喝酒,喝得昏天黑地,烂醉如泥。从那以后,知道喝酒是过节的传统项目,也是节日最热闹的节目。以后的春节里,去外婆家走亲,一边惴惴不安,一边又满怀期待。不安的是怕重蹈酒醉覆辙,期待的是大人们酒局的热闹使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

其实喝酒不仅仅是祝福节日,而且是祝福心情。如同为了一个节日,我们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千方百计地回家,只是小住几天。我们奔波的是祝福,畅饮的是团聚,相处的是父母亲人欢乐的人伦。

家家扶得醉人归,醉得就是心底最温情的小幸福。

更多王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