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9:14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出自清·陈端生的《寄外》,原文是:“末曾蘸墨意先痴,一字刚成血几丝。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十年别绪春蚕老,万里羁愁塞雁迟。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原文

寄外

——清·陈端生

末曾蘸墨意先痴,一字刚成血几丝。

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十年别绪春蚕老,万里羁愁塞雁迟。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出处赏析

赏析

陈端生是清代弹词女作家。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认为其艺术成就不在杜甫之下,甚至可同希腊史诗媲美,而陈端生亦为“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足见他对陈端生及其作品的重视与肯定。

陈端生出身书香世家,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母亲汪氏也出身书香家庭。陈端生的祖父是个开明的人,很重视女子才德,曾写《才女论》一文,女性“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因此,他认为“才也而德即寓焉”。受此思想影响,陈氏姐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均以文学才情见长。

陈玉敦只有三个女儿,端生、庆生和长生,但庆生早夭,实际上就只有姐妹俩。两姐妹都文采斐然。陈端生单凭《再生缘》便可在文坛占一席之地,陈长生也不逊色。她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也是一个书香大家。叶家的女性都才思敏捷,令人惊异。袁枚就曾说过:“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

陈端生十八、九岁时便开始动笔写《再生缘》,前十六卷都是在这个时候写的。那时她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一切都刚刚开始,如同夏夜凉风拂过栀子,满含新鲜而又浸满芬芳的年龄。

这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亲因为“留京供职”,于是端生一家便留在了北京。一大家子人走了一大半,安安静静的,正好写作。

那是1768年秋天,一位端丽的才女轻舒皓腕,临窗而写,她并不知道,自己笔下将会铺展出怎样的传奇: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她开始写这部书,只是为了自舒怀抱,在文章中一展抱负,并未想过有多大的影响。但她写得非常快活,常常挑灯夜战,在寒冬里依然笔耕不辍: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的读者也只有母亲和妹妹,每写一卷,便呈给她们观看。自然,有良好文学修养的母亲看得赞不绝口,妹妹也读得兴高采烈。陈端生便写得越发顺手,这段写作的时光,大约是她一生的好日子,她写道: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父亲还在京中作官,于是陈端生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父亲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着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且有无数飘忽瑰艳之神话传说,这些都让陈端生感到胸怀大畅: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才情喷涌而出。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见窗外花瓣零落,春已逝去,于是便写下了一首伤春之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

母亲去世之后,陈端生也无心写作了。本来母亲和妹妹就是她唯一的两位读者,她写这个故事,除了自娱,也是为了博母亲和妹妹一笑。而母亲去世,她失去了最重要的读者,觉得再写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便搁笔了。

第二年,因为父亲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这一年,陈端生已经二十岁了。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出处赏析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父亲便忙着给端生相亲。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范菼已经年过三十,陈端生并非原配,而是继娶。范菼父亲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因此,作为世家子的范菼物质条件很好。有了经济基础,一般也不会有太差质量的婚姻。她过得还算幸福: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虽然快乐,但她并未继续写作。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创作:婚后生了一子一女。子女是父母最好的作品,陈端生也定是这么认为。因此,她把所有的心思精力都放在了养育一双儿女的身上。玉雪可爱,聪明伶俐的儿女,是她最大的慰藉。

其实,当女作家过得很幸福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都比写作重要,比如说爱情,亲情。三毛也有为了至爱搁笔的时候。当时,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她写作到深夜,荷西为了等她也睡不着。于是三毛便搁笔了,为了爱人一个安宁而不受打搅的睡眠。尽管她视写作为生命。

陈端生也是如此。如果可以,她愿意这样的日子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她就做一个平凡温暖的女人,有丈夫疼爱,有儿女绕膝。

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完完全全意想不到的事。

陈端生的夫君范菼家世很好,其实用不着争名夺利,他本人大概也不是读书的料。但他生在这么一个官宦之家,免不了要被家人催促着考取功名。大约是家人给的压力太大,范菼铤而走险,选了一个最笨的法子,便是请人代笔——结果,他遭受了极其严厉的惩处:发配伊犁为奴。

在这期间,陈端生心疼丈夫,写了一首《寄外》,就是写给丈夫的。

末曾蘸墨意先痴,一字刚成血几丝。

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十年别绪春蚕老,万里羁愁塞雁迟。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本是有清清静静的好日子可过,他却一念之差,遭此横祸,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从此,夫妻分离。范菼过惯了富贵日子,怎能遭受边疆苦楚?

从小一帆风顺的陈端生,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大变。她几乎就要支持不下去了。但幸好,除了家人的安慰,她也收到了来自读者的关爱。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这个时候,《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再生缘》的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令人读之欲罢不能。于是读者们便纷纷表示对书的喜爱,并催促陈端生再继续写下去。

读者的支持便是作者最大的动力,有那么多人喜欢她的文字,这比任何财物都来得珍贵。著名歌手林志炫曾经说过,他此生只求两件事,一是好歌,二是知音。其实对于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好文与知音,是弥足珍贵的。读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作者的知音。因此,为了众多读者,陈端生便决定,继续写下去了: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生在母亲去世十二年后,又开始缓缓研墨铺纸。时隔十二年,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只是,此时她的灵性与体力都无法跟少女时代相比,写作的速度也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如《红楼梦》一般,正在高潮处便戛然而止。嘉庆元年秋,在范菼被赦回家后不久,陈端生因病去世。

这十七卷有近60万字,词句清丽,布局精密,情节曲折,结构庞大,而陈端生却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而刚动笔时,她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真是天才之笔。后来杭州女诗人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续成3卷,但思想性和艺术性却无法跟原著相提并论。就像高鹗所续《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无法跟曹雪芹相比一般。

《再生缘》中的女主人公孟丽君,是一位极其光彩照人的少女,她不仅聪明美貌,而且学识渊博,智计过人,靠自身之才学,考上了女状元,并在朝为官。她不依附于任何男性,只希望一抒怀抱,一展所长。后来皇帝察觉丽君有异,对她暗自倾心,想带入宫为妃,正待验明身份,悬念迭起之处,端生作品便止笔于此了。后来丽君究竟是入宫为妃,还是留朝为官,还是嫁给皇甫少华为妻相夫教子,就不得而知了。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出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