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出自清·陶然亭香冢的《香冢之题词》,原文是:“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原文
香冢之题词
——清·陶然亭香冢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赏析
金庸和琼瑶都曾在小说中写过一个身有异香的美貌回族妃子,她就是香妃。她是一个浪漫缱绻的传说,其实并非完全虚构,却引发了无数荡气回肠的想象。
香妃又叫容妃,霍卓氏,名伊帕尔罕,是乾隆帝的一个妃子,维吾尔族。据说她原是南疆小和卓霍集占的女儿。乾隆十五年大将军兆惠奉旨领军十万与天山南麓路小和卓霍集占决战,霍集占败逃,兆惠将香妃俘虏送北京。乾隆见之欢喜,纳她贵人。
香妃进宫已经有27岁,因此据推测她应该之前有过不算短暂的婚史。但这一点也不影响皇帝对她的宠爱。香妃容颜俊俏,且有异域风情,而身上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有传说是沙枣花的香气。大约是在新疆的时候,香妃从小便很喜欢吃沙枣花,结果后来,她身上总有一缕馥郁的清香,闻之如入花园,满目花开。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香妃被册封为容嫔,乾隆为了慰藉她思乡之情,还在宫内建了一所宝月楼居之,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如此煞费苦心,可见乾隆对她的宠爱了。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别作了一首《宝月楼记》:“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薰亭,亭台皆胜园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珥,约之椓椓。鸠土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楼之义无穷,而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乎广寒之亭也。”另外还写下了多首宝月楼诗。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宝月楼诗:“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容妃因病去世,年五十五岁,葬清东陵。
在香妃死后三年,乾隆来到香妃生前所居的宝月楼时,睹楼思人,又写了一首宝月楼诗,曾有“卅载画图朝夕似”之句,可见乾隆对香妃用情较深,还经常观看香妃画像,以解思念之情。
后来到了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标注着:“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
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
关于香妃的事迹有很多民间的传说。现在在喀什有香妃墓、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北京陶然亭北丛芦乱苇中的土堆,当地老人称之为“香冢”,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镌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引用了这首诗,并以香妃的各种传说为蓝本,创作出 “香香公主”这一人物:
(陈家洛)坐在那少女身旁,只觉得一阵阵淡淡幽香从她身上渗出,明明不是雪中莲的花香,也不是世间任何花香,只觉淡雅清幽,甜美难言,心想:“不见她搽甚么脂粉,怎么这般香?而世上脂粉之中,又哪有如此优雅的香气?”
金庸把香香公主写成了一个童话中的人儿,天真纯净,不染纤尘。而琼瑶则把香妃写成了一个情痴,还编了一首“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