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出自唐·常建的《陌上桑》,原文是:“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原文
陌上桑
——唐·常建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赏析
采桑子是由乐府相和歌辞的《采桑曲》变来,又名《陌上桑》。《陌上桑》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录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罗敷在路边采桑,姿容绝代,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一位长得极美又爱美的姑娘,她精心妆扮着自己,天然韵致加上精致服饰,走在路上,可谓是“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 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也曾写过旖旎的一首《西江月》,描写艳妆后的美人之姿:“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淡妆女子,更为明媚。
从衣着服饰的精致方面描写后,作者又从侧面烘托罗敷那令人惊心动魄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倾城之美,男女老幼无不为她所倾倒。罗敷究竟有多么美貌,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只写出挑担子的人撂下担子,青年人脱下帽子,农夫忘记了犁地和锄草,甚至招来家人的怨怒,就因为观赏罗敷去了。这种描写美女的手法,有惊人的魅力。后来王洛滨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歌时,也采用了此种方式:“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他并没有直接写那位牧羊姑娘的美貌,但是从人们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里,可知那姑娘是如何动人了。
后来,有“使君”南来,被罗敷的美貌所惊艳,于是便向她求爱。罗敷落落大方地上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然后把夫君给大大夸赞了一番,直夸得“使君”自惭形秽。
在罗敷的眼里,只有这样的男子才配得上她,寻常男子,哪怕是权贵之人,她也不会多看一眼。包括那自我感觉良好的使君。
正是这骄傲和美艳,让她熠熠生辉。
每次读到这里,总是觉得非常痛快。
这首诗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多种典籍里都是无名氏作,正如现在很多杂志上的佚名一样。典籍的编者发现了这样好的文字,舍不得丢弃,就让《陌上桑》一直生动在书卷之上。
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
因采桑女名秦罗敷,此乐府名又叫《罗敷媚》。宋代陈师道做了一首《罗敷媚》:“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按律,此词也是《采桑子》。
相和歌辞里,有两首《陌上桑》,写美人采桑,皓齿含贝,素手提筐,也写得曲尽其妙: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后来,李白也写过一首《陌上桑》,内容与汉乐府一致,只是又从自己诗人的角度再现了“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的罗敷之美: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