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出自汉·刘细君的《黄鹄歌》,原文是:“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原文
黄鹄歌
——汉·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赏析
塞外和亲,其实王昭君并不是最早的那一个。汉武帝时的刘细君才是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任,此外,她还是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乐器琵琶的首创之人。只是,昭君出塞被众多文人墨客所歌咏,并被改成了元剧《汉宫秋》,被更加地传奇化了。而细君的故事,则被历史渐渐湮灭了。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儿子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细君就此侥幸逃过一劫。
公元前117年,刘细君的叔叔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将她迎入王宫。此时刘惜君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清丽可人。颠沛流离之后重回锦衣玉食的生活,刘细君自然倍加珍惜。她本来就聪颖好学,回到宫中之后更是手不释卷,遍览群书。
当时匈奴与汉朝战争不断,汉武帝想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一起抗击匈奴。恰巧乌孙国也正有此意,但提出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但汉武帝舍不得自己的公主去那偏远蛮荒之地,于是,美丽的刘细君便进入了他的视野之中。
刘细君安安静静地在宫中,自以为可以过一种与世无争,与书为伴的生活,却没想到,她的命运即将发生巨变,而她无力抵御这命运的翻云覆雨手,连个“不”字也无法说出。
于是,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将她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这对她来说,不啻于晴空霹雳。幼时已经颠沛流离,她一心只想安定下来,过一些宁静富足的生活,却未想到,有更颠沛流离的未来在等着她。
《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送给她大量华服美物,给她配备了几百名侍从。但这些,对她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出塞的路上,她暗暗垂泪,轻轻弹起怀中的琵琶,大漠中的一位娇女,在缓缓走向她不可预测的婚姻。
细君到达乌孙后,乌孙国王见到这位清美如画的汉朝公主,如同惊为天人,很是宠爱。
不久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担心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于是,匈奴单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国王。乌孙国王谁也不想得罪,于是,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子为左夫人。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以及复杂的宫廷斗争,弱质纤纤的细君公主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和考验。她素有才女之名,这时更是拿起笔来自抒怀抱。《黄鹄歌》就是描写反映她在乌孙生活心声的一首名篇: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黄鹄歌》又称《悲愁歌》,感情真挚细腻,为后世所传诵,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刘细君也被称为“和亲公主中的第一才女”。这首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
这首让人闻之伤心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怜悯不已,于是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赠给刘细君,以慰藉她思乡之情。
虽然忧伤抑郁,但是刘惜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她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经常“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消减他们对于汉朝的敌意。
两年后,乌孙国王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这种游牧民族的习俗,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细君公主自然无法接受,于是她写信给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接到书信后,内心也很同情她的处境,但他考虑更多的的当然是国家的大局,于是回信说:“望以国是为重,随从乌孙国俗。”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无法,只得再嫁岑陬。
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后,不久便忧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