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3 18:41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出自唐·李白的《西施》,原文是:“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原文

西施

——唐·李白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出处赏析

赏析

李白曾以《西施》为题写过一首诗,诗中的美人立于清波碧水之间,秀美绝伦,灵气逼人。

西施本是在江南溪畔浣纱的贫家女子,某一天,她不经意的一抬头,照亮了前来寻找美人的范蠡的眼。

难以想象范蠡初见她时的惊心动魄。粉黛不施,目如秋水,纯净得如同春天原野上一朵初开的小花。她站在溪边,指尖挽着薄如翼的轻纱,不施粉黛却艳光逼人,浑不知自己命运就这一刻改写,而历史却在她手中改写。

从此这个名字闪烁古今,历史多了一段传奇,明珠般熠熠。

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范蠡自是一见钟情。很难有男子不为女子的美貌而倾心。历史上,女子只要有惊人的美貌,便可书写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但是他的身上,肩负着一个王国的使命。他要寻找美人,然后,让那敌国的王因那美人眼波身段而误国,从而,拯救本国的王与百姓。而这时,他面前的这个乡野少女,眼神中仿佛展开一片春天碧绿的原野,她看着他,新奇得如同一只刚刚在溪水旁小憩的小鹿,乌亮的眸子,那样纯净的气息。

他心里深深叹息了一声。

他带走了她。

而对于西施来说,如同天神猛将一般忽然出现在她面前的那个男人,来自于十几岁少女认知以外的世界,他眼神里有太多复杂的内容,太多丰富的故事,还有一丝她当时读不懂的沉痛和怜悯。

她赤足站在清凉的溪水边,忍不住羞涩地低下了头,唇角轻轻上弯。

这样的邂逅,对于一直在乡野之间,触目皆清波碧水的西施来说,很难不心动。

因此,后人想象着范蠡与西施荡气回肠却又百般无奈的恋情,还是有理由的。在长长的路途上,两人每天相对着,初次的心动,便悄悄沉淀了下来。

爱情,由此萌生。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出处赏析

像计划中一样,西施被送到了吴国。

她不染纤尘,天真可爱,而且拥有着含有山野灵气的天然美貌,让吴王失魂落魄。他如此爱她,为此爱屋及乌,也减轻了对越国的仇恨,忘却了自己要灭亡越国的毒誓。

但西施对吴王是没有恨的,虽然也没有爱。国恨家仇,对于她一个在山野中长大的贫女来说,是太遥远了。她只记得范蠡对她的要求,对此,她无法拒绝。然而,到后来,又有另一个男子对她那样的好,她心里,不会不感动。在漫漫长夜里,在深宫明月下,她也一定痛苦地徘徊过。

乱世红颜,身世飘零,她自己无法做自己的主,只能随波逐流。

深爱她的男人,想把整个世界最好的东西给她,而她,却不得不亲手葬送了他。

她劝说他荒废朝政,沉迷声乐,甚至劝说他杀了忠臣伍子胥。她只知道,这样做,对范蠡有利,对越国有利。

后来越国灭了吴国,吴王自尽。关于西施的去向,便成了一个谜。有人说,西施被吴王在死前沉江。有人说,吴王到底没舍得杀掉心爱的女人,便长叹一声放她而去。而越王在利用完了西施之后,视她为不祥之物,将之沉江。还有人说,西施没有被沉江,在越王勾践下令之后,范蠡偷偷救了她出来……

在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劝说他的好朋友文种趁早离开勾践,他早看透了越王的心,说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如果不走的话,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只可借文种没有听他的劝告,果然被勾践所杀。

范蠡见朋友不听他的,只得自己救了旧日的情人西施逃奔而去,到了太湖,乘一叶扁舟,消逝在烟波浩渺之中。

很久以后,在山东出现了一位巨富,叫陶朱公,万贯家财,成为了古代富豪的代表人物,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和西施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人世间,茫茫人海,浩瀚天地,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处藏身之所。只是他们到底不平凡,仍然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让历史铭记了他们。

她的故事,流传千年,一直被人传唱。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千古第一美人。这是当初在溪边浣纱、天真年少的她所无法预料的。

众多文人墨客歌咏着她的故事,王维《西施咏》云:“艳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曰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鱼玄机云:“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女神去相和。一双笑靥纔回首,十万精兵尽倒戈。”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卢挚《西施》云:“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提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长文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出处赏析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