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疏林飞鸟,云淡天高;长亭折柳,渡口离舟,在四季的分明里,在人间的万象中,在行进的曲折上,古诗词赋予的写意手法和传承的审美意趣,通过人、事、物、意的连横与合纵,从路径、从空间、从内外,从上下等构建成一点点、一线线、一幕幕的景象、物象、意象的犬牙交错,创造出活泼的诗文艺术氛围,由之延伸的情感蕴藉与生命思索全面、蓬勃。
《礼记·乐记》中有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南宋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卷四又道:“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
人之初心,情怀涌动,始于什么?
生命本源,机理勃发,又从何而发?
世界万千,万千变幻,不变的景乃景、物是物,在天地间盈然而立,盘古开天地,日月光华中相生的本真和姿颜,恒远悠长,成为人类对生活、对未来、对世间不断探索的载体。物象的样样件件,经时光的打磨精研,各具形象,各蕴其色,各有精彩,从而触动引发了人类视角、触角、心理的诸多变化,在微观中折射出社会与生活的现实和情态,“物使之然也。”便是如此。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了啊,这春天信息它是从何而来?从竹林外俏丽的三两枝桃花争艳中悄然而来,从鸭子下水欢唱的无比喜乐中迎来,这是多么的一种美好的景致,“竹”、“桃花”、“春江”、“鸭”,一幅生趣盎然的竞相争春图,几处物象呈现的却是整个大自然的萌动,物象注重于外观的素描,由外及里,透过一种客观存在从而托物寄寓,通过对物体景象的表层摹写达及情感的深处,借此反应诗者的思想感情和品格节操等,以托物言志、言情、言心声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物象即人象,即心象,也即万象。
宋朝晁以道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丰美跳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愁万绪,惆怅或经物象、形态的内外加工,有了人、月成影互为的生动。诗人笔下娓娓的“黄叶”、“碧树”、“浮云”、“烟柳”、“沙鸥”、“梧桐”、“银河”、“丝竹”、“青莲”,一物一景致,一物一关情,一物一传神,这些生动描摹,让大千世界的万物随处生机、随时生气,如影随形与人类共同存在,一生相依为伴。
诗歌的诗意、画境,许多景物都是与当时情思紧密缠绵的。“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诗人如此清丽的妙笔,该是怎么样的一番心情,催生雨丝的流动干净,风儿的软软细细来香,这是一种景致的奇妙盛放,也是思悟的真实表达。“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临摹了一幅文风纤软、词藻绮丽的清疏文面,也同时内涵着一种骨节的劲力,借物言志的古诗词中常有这样的形象物体,传神、达意。杜甫这首《严郑公宅同咏竹》,是赴好友严武家宴会时的同题之作。全诗清香沁脾,色泽鲜活,大力用一连串的跳跃动词和娟丽形容词:“含”、“出”、“侵”、“阴”、“净”、“香”、“伐”、“长”,将竹子的铮铮向上,气节品格的高洁,以及顺应自然的天理之道娓娓道来,承载世间的干净与美好,笔调多姿而飘逸。
咏物诗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也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刻舟求剑的一味刻板。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物象的源泉始发地,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寻,是对大千世界独僻的理解、感受和思维,是心、形的绝对统一,是艺术着的物象常态。“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物象诗作也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因势行为而各不相同,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眼界中,呈现的姿态也不尽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