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15:53

作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色之一,“草”在唐诗里出现的次数不少,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为数不多的、专门写草的唐诗之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很多人在接受启蒙教育时,学的只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名字也没那么复杂,就一个字《草》。关于这首诗,还有个“白居不易”的故事。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几岁,据说他当时来到都城长安,拜见成名已久的诗人顾况。顾况起初还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看到他这首诗之后肃然起敬,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这个故事也许是想证明白居易从小就才华横溢,但十有八九是假的,原因是顾况和白居易当时都在苏州。顾况是苏州刺史韦应物诗会上的常客,而年纪尚小的白居易却没机会参与这样的场合。当然,既然是在苏州,即使两个人曾经交流过,顾况也不大可能说出“长安米贵”这样的话。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抛开玩笑不说,“居易”两个字的意思,难道真是“居住容易”?非也非也,这个名字来自《礼记》里的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意思是:“君子生活得朴实无华,等待命运的机会,而小人总是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除了《草》,白居易最有名的作品是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三十岁左右时,白居易曾经担任过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在此期间,他常和好友去附近的仙游寺游玩,而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安史之乱中,杨玉环就在此处被缢死,而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生离死别的故事也让人感慨不已。

当时马嵬事变发生已整整五十年,但还没有一首诗完整地叙述事件全貌。同行的朋友说,这么轰动的题材,应该写出来让后人知道才对。于是白居易挥笔写下八百四十字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读起来通俗易懂,流传极广。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此后又衍生出元杂剧《梧桐雨》、清代戏剧《长生殿》,都和白居易这首诗有关。甚至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源氏物语》,也借鉴了很多《长恨歌》的情节。

《长恨歌》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的名句也很多,比如用来形容美女的“天生丽质”,形容女子落泪的“梨花带雨”。还有,“天长地久”四个字,也正是从本诗开始才和爱情扯上关系;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成为后人歌颂爱情的名句。

另一首名作《琵琶行》,写于白居易四十四岁时。此前一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前途一片黯淡。有一天,当他在浔阳江头偶遇同样来自京城的琵琶女,听了对方从红极一时到流落江湖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分,写下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之一《琵琶行》。

《琵琶行》不仅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上佳之作,而且还创造了很多个成语和常用语—“千呼万唤”“窃窃私语”“秋月春风”“暮去朝来”“门庭冷落”“司马青衫”“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