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永贞革新昙花一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15:50

说起刘禹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竹枝词》《乌衣巷》《陋室铭》这些优秀诗文。其实刘禹锡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文学家,更是一位博学的“杂家”。

刘禹锡从小博览群书,儒家经典、诸子百家自然不在话下。此外,他在音乐、舞蹈、书法、天文、医药等方面也涉猎很多。

少年时期,刘禹锡曾经拜两位著名的诗僧灵澈、皎然为师,两位老师对他的文才评价非常高。

考中进士之后,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跟随长安的书法名家学习,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相当了得。

由于小时身体不好,刘禹锡还研究过中医,并收集了很多民间验方,后来编著过一本中药典籍《传信方》,还流传到日本、朝鲜……

在官场上,刘禹锡的势头也相当不错。他考中进士时才二十一岁,可谓前程似锦。他担任过“太子校书”,相当于图书馆管理员,正应合他喜欢读书的特点;他还担任过监察御史,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纠正冤狱,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权限不小。

翰林学士王叔文非常看好刘禹锡,认为他是宰相之才。很快,刘禹锡就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协助处理财政事务。

刘禹锡:永贞革新昙花一现

刘禹锡被提拔,为什么要和一个翰林学士扯上关系?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主要的工作是处理各地来的奏章,同时起草一些文章。如果国家正常运转,翰林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秘书;如果国家动荡、政局不稳,作为最接近皇帝之人,翰林学士便可在很多重大问题上起到关键作用。

王叔文就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官场贪污成风、藩镇割据加剧、宦官专权严重,任何一项都足以使大唐灭国。

王叔文起初担任“太子侍读”,对太子李诵影响非常大。李诵登基后,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顺宗。王叔文凭借唐顺宗的信任,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参与朝廷大事,实权甚至比宰相都大。

王叔文和另一名翰林学士王伾为首,再加上刘禹锡、柳宗元等几位年轻官员,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他们信心十足,发起了一场名为“永贞革新”的改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大唐重新回到正轨。

“永贞革新”干成了这么几件“小事”:把宫女和宫中的艺人一共九百多人放出皇宫,恢复她们的自由;取消了臭名昭著的“宫市”,并禁止宦官讹诈百姓;罢免了一些名声极坏的贪官,使贪污的风气有所扼制……

后人评价,这次革新“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所以,革新遭到“阉宦”和“强藩”的强烈反对。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句话用在“永贞革新”上也很贴切—一边是掌握首都兵权的宦官、控制地方军队的节度使,一边是生了重病的皇帝、几名赤手空拳的文官,这场改革,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没过多久,唐顺宗在宦官的胁迫下被迫让位给儿子唐宪宗。革新派的核心人物无一幸免,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贬官。至此,只进行了一百四十多天的“永贞革新”彻底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