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有兄弟两人都是诗人,哥哥叫张松龄,弟弟叫张龟龄。两人互相唱和,都写过《渔父》。
先来看张松龄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再来看张龟龄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首诗里的态度有很大区别。哥哥虽然很欣赏美景,但看到天气不好就准备回家;弟弟却陶醉于自然,就算刮风下雨也不愿意离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哥哥一直混迹于官场,而弟弟真的过起了隐居生活。
咦,“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作者难道不是张志和吗?没错,张龟龄后来改了名,就叫张志和。
以“渔父”为主题的诗有很多,不过绝大部分并不是真的在写渔人,而是借姜子牙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相传姜子牙曾经在渭水旁的蹯溪隐居,钓鱼时不但不放鱼饵,就连钓钩都是直的,纯粹就是做个样子。姜子牙的本意,就是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位高明人士,“钓”的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隆重邀请姜子牙出山,帮自己灭了纣王。
李白的诗里很多次提到过“渔父”,《行路难》里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很多人写过《渔父歌》,高适、王维、刘长卿等也有作品换了个名字,叫作《渔歌》或《渔歌子》,其实和《渔父歌》是一回事。
这么多人写“渔父”,但真正成为“渔父”的只有张志和。就连钓鱼的方式,张志和也是和姜子牙同款,连鱼饵都懒得放,所以他因《渔父》而出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张志和的《渔父》在当时流传很广,书法名家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期间,经常聚集当地文人吟诗作乐,曾经和茶圣陆羽等五人各写了五首《渔父》,和张志和原来的五首相唱和。可惜这些诗现在大多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