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只,桥也不是当年的那座,但大家现在仍然传唱着《枫桥夜泊》,前往寒山寺感受千年传奇。
然而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却像是一个隐身人。“张继是谁?从哪里来?干了什么?”这三个终极问题,估计能难倒99.9%的人。
关于张继的生平,史料里介绍很少。《旧唐书》只字未提,《新唐书》只有一句话:“字懿孙,襄州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
《唐才子传》介绍张继最为详细,但也只有一百字左右的小传。介绍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中进士,后来曾从军,曾担任过“盐铁判官”,去世时任“检校祠部郎中”,称他“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后几句话形容张继的风格清新脱俗,其中“积袭弓裘”四个字比较难理解,引用了《礼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的说法,指“父子相传”的事业。用在这里,则是指张继出自书香门第,文才出自家传。
最早收录张继作品的,是唐代一本名为《中兴间气集》的诗集。编者高仲武自称选诗标准是“体状风雅,理致清新”,所以张继的作品入选也就顺理成章。
“盐铁判官”则是指官职。盐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不用说,对政府则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想当年,齐桓公之所以能跻身“春秋五霸”之列,山东沿海发达的盐业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于是把盐业收归国有,以便增加财政收入。这样一来,盐业每年的收入从原来六十万贯猛增至一千二百万贯,成为中央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盐业利润如此丰厚,盐铁判官当然是个大肥差。但张继当了一年多盐铁判官,不仅没有发大财,去世时甚至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另一位诗人刘长卿是张继的好友,事后写了一首悼诗《哭张员外继》,称他“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由此可见,张继是个很清廉的官员。
除了《枫桥夜泊》,张继还有一首《感怀》也入选了《中兴间气集》—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五侯”泛指有权势的官宦人家。张继长年生活在都城长安,诗里却说自己不知道“五侯”家在哪里,可见他是个不攀附权贵的人。为加深印象,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张继:“作诗清新,做官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