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辅佐明君再造盛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15:21

我们说过,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救人于危难之中、救国于谈笑之间的侠客。那杜甫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

答案同样在诗里。有人可能会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实并不是。

杜甫在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曾经自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非常有名,现在还被用来鼓励人多读书;诗里还有两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说的就是杜甫的志向,也就是“帮助皇上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重现民风淳朴的太平盛世”。

想辅佐皇上,就得当官;想当官,就得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自认文才出众的杜甫,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岂止不顺利,简直就是背到了极点。

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那一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河南、山东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两人一起游玩的足迹。

李白和杜甫被后人称为唐诗的双子星,但在现实中,两人交往并不多。在这次相遇之前,两人名气也相差很多。李白虽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心情很失落,可此时已经是天下皆知的大诗人;相比之下,杜甫虽然踌躇满志,毕竟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学青年。

不过对杜甫来说,和李白共同游历的这段经历,可谓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因为在此之后,人生的不如意就接踵而至,让他离年少轻狂越来越远。

话说和李白分手之后,杜甫信心满满地来到长安,准备在科举考场上大显身手,但好几年都没能中个进士。

在此期间,唐玄宗诏令天下有一艺之士进京候选。看上去,这似乎是个比科举考试更好的机会。但李林甫暗中作梗,数百名举子一个都不予录取,反过来还欺骗唐玄宗,说天下的人才已经尽为所用,“野无遗贤”。

在长安的近十年里,杜甫不可谓不努力。唐玄宗举办祭祀老子、太庙、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写了《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留下深刻印象,也给他自己争取来一个进入集贤院的机会。但也仅此而已。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不久,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八品小官,其实就是个仓库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

杜甫:辅佐明君再造盛世

这期间,杜甫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停滞—

大家耳熟能详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前出塞》,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西北边境战事频繁,他在传世名作《兵车行》里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他还写了《丽人行》,讽刺杨玉环得宠后鸡犬升天、兄弟姐妹个个都骄奢淫逸,“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翡翠色的锅里盛着紫驼的驼峰,珍贵水晶盘里盛着鲜美的鱼,犀牛角做的筷子久久不落下,因为主人已经吃腻了这样的美食,可惜辜负了厨师精工细作的一番辛苦。

诗里还有两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形容杨国忠权势熏天。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炙手可热”就是从这儿来的。

和杨氏兄妹的铺张浪费比起来,杜甫的日子可就太惨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大意是说,每天只能跟着富贵人家讨点儿残酒剩饭勉强度日。另一个成语“残羹冷炙”就是从这儿来的。

“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只是个比喻,但在公元754年,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真的遭遇连阴雨,接着就发生了大饥荒,这对杜甫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杜甫只好把家人送到上百公里之外的奉先县,托亲戚帮忙照顾,自己独自回到长安继续求官。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前往奉先探望妻儿,痛悉小儿子竟然被饿死,联想到一路上看到的种种悲惨景象,悲痛之余,杜甫写下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述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的人间惨剧,同时留下了批判社会不公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