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老友相逢无酒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15:09

大家都知道高适最著名的作品《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风雪天里送别友人的场景,“莫愁前路无知己”充满乐观,“天下谁人不识君”又写得气势如虹,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董大”到底是谁,并没有明确的资料。不过大家公认,应该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庭兰和很多诗人都有交往,另一位著名诗人李颀还特地写过一首诗,向宰相房琯隆重推荐他。

既然提到了董大,顺便多说两句。唐代习惯用排行来称呼对方,比如李白是“李十二”、王昌龄是“王大”、王之涣是“王七”。但这个排行指的并不是亲兄弟,否则“李十二”他父母肯定吃不消,“胡二十”“韦二十四”这样的就更没法儿过了。

正确的算法是从祖父这一辈算起,“李十二”是他祖父的第十二个孙子,“王大”“董大”则分别是各自祖父的长孙。

高适:老友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其实一共有两首,第二首里泄露了高适的一点小秘密—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这首诗里,高适的落魄显而易见。好不容易和分别十多年的老朋友相遇,应该去喝两杯酒叙叙旧,但自己却穷困潦倒,连个酒钱都拿不出手!

事实上,“落魄”正是高适前半生的真实写照。

高适是河北沧州人,字“达夫”。父母当年起这个名字,也许正是寄托了美好愿望,希望他日后可以“发达”。

发达是发达了,只不过稍晚了一点,要等到五十六岁之后。史书上说高适“少落魄,不治生事”,就是说他年轻时日子过得不太如意。

公元744年,高适和李白、杜甫在河南开封相遇。三个人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吟诗作对,玩得很是开心。此时,高适已经四十多岁,却还是个普通老百姓。

和李白、杜甫分别不久,在好友的推荐下,高适来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军中,做了一个“掌书记”。这只是个八品的小官,主要负责各种文书工作,能接触到很多重要信息,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给日后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