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咏物诗《风》,作者是初唐诗人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能解落秋天的树叶,也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过江卷起了千尺高的大浪,来到竹林,吹歪了万竿竹子。”全诗没有一个“风”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谜语。
李峤是谁?这个问题估计能难倒一大片人。但在他生活的时代,“李峤”这个名字可是如雷贯耳。
一说起初唐,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初唐四杰”。其实当时还有一个组合,名气也非常大,叫作“文章四友”,李峤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都是这个组合的成员。
李峤写了一百二十首咏物诗,有风、雪、云、雨之类的天气,山、石、原、野之类的自然景色,还有笔、墨、剑、刀之类的器物,取材十分广泛。
可是有个奇怪的现象,李峤的才气这么大,又花了很多心思来创作咏物诗,但后世对他这些诗的评价却不高。不少研究者批评说,李峤这些诗,乍一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内容却只是辞藻和典故的堆砌,让人看了生腻。
其实李峤这些咏物诗各有特点,虽然有一些诗太注重遣词用句,但也有很多作品语言浅显生动,这首《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峤的诗在写作之初,得到的评价并不差。但从唐诗发展的脉络来看,初唐毕竟只是一个粗具雏形的阶段,作品的整体水平实在无法和盛唐相比。所以后世对李峤这些诗的评价,也就越来越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唐朝和日本交流很多,李峤的作品很快就流传到了日本,并且非常受欢迎,很多诗都被用于日本贵族阶层的儿童启蒙读物。所以,也许在一千多年以前,这首《风》就已经是日本课文里的重要内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