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投秦,名非霸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13:06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范仲淹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志在投秦,名非霸越

宋仁宗一朝人才济济,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梅尧臣、种世衡、包拯等,都是当时的良臣名将,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也是在仁宗一朝走上仕途的。所以后来苏轼赞道:“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平常人家攒钱,书香门第攒书(“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而帝王之家,要“攒”人才,宋仁宗时“攒”下的人才家当,够宋朝皇帝三代用的了。

在如此众多的名臣之中,最受人称赞的却是这样一位人物,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这样文武兼通、德才兼备、千百年间才出一个的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北宋名家范仲淹。

说起范仲淹,与之呼应的便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是众所周知的名言。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的作为,确实无愧于这两句话。

范仲淹一生,堪称楷模。比如他“断齑划粥”苦学不辍的故事。范仲淹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所谓“断齑划粥”,是说范仲淹少年苦读时,每天煮一锅粥吃。粥凉之后,会凝成一大块。范仲淹就在粥上划上两刀,分成四块,每顿饭就是两块粥伴着几根咸菜,这样既省钱又省时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直到二十三岁时,偶然的一次口角,才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范仲淹非常俭朴,但朱家的兄弟却大吃大喝,花钱如流水。范仲淹看不过去,就以兄长的身份来劝止。结果这“猪兄猪弟们”白着眼说:“我自用朱氏钱,干你鸟事?”范仲淹何等聪明,一听就觉得话中有话,于是设法打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那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马上收拾行装,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独自前往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范仲淹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他心无旁骛,有一天,真宗皇帝御驾亲临应天府,一时间人山人海,书院里谁还在上课啊?大家都挤到街上去看皇帝了。结果范仲淹却纹丝不动,还是看他的书。别人劝道:“得见真龙天子,这是百年难遇的机会,你怎么就不去呢?”范仲淹微微一笑说:“以后见也不晚”。

果然,没有挤着去看热闹的范仲淹,第二年就金榜高中,在赐予新科进士的御宴上,大大方方地近距离见到了真宗皇帝。

那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此时的范仲淹算得上功成名就,已有荣耀无限的朝廷俸禄,他从朱家接回了母亲。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也有一种说法是,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才更过名来。

复姓归宗的范仲淹有一联,非常值得叹赏:“志在投秦,入境遂称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是说战国时的范睢,因逃难到秦国,改名为张禄,后来他成为秦国丞相,提出“远交近攻”等谋略,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而“陶朱”指和西施泛舟五湖的范蠡。他助越王灭吴后,弃政从商,隐姓埋名,世称“陶朱公”。这两位都是历史上更名换姓的人,而且都是响当当的大腕人物,还恰好都姓范,所以大家激赏不已,传诵一时,目为奇文。饱读诗书、博古通今的范仲淹把自己当“拖油瓶”这件大不光彩的事,引经据典这么一说,化耻为荣,和史书中的大人物范睢、范蠡同列了。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

时晏殊为商丘应天府书院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