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写诗的那一年,他刚刚五岁;也有人说他已经八岁了。那年秋天,父亲和祖父在庭院里咏菊。按照古代文人的审美习惯,自陶渊明后,菊花便成了隐者志洁与高贵的象征;而咏菊也成了诗坛雅士的一种传统。但归根结底,所有的主题都脱不了孤高傲世的精神底色。结果这一天,在父亲和祖父还没有写好菊花诗的时候,他就抢先说了这样两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能够与百花共存,而且被尊为花王,上天自然会赐我为王。赭黄衣是皇帝袍服的代称,象征着权贵。
彼时,他还仅仅是个学龄前儿童,应该和神童骆宾王一样,写些“白毛浮绿水”的句子,不料却吟诵了这样奇怪的诗。父亲生气了,刚要责骂他不学无术,反倒是祖父替他解围,说让他再赋一首试试。思忖片刻,他高声吟诵出这样一首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秋风萧瑟中,满院秋菊赏心悦目。但毕竟不是风和日丽的春天,蕊寒香冷,连蝴蝶都很难来采摘。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号令春天的花神,“我”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盎然的春色中绽放。有评论说,这十足体现了诗人打算执掌大权,救百姓于肃杀的秋天中,让他们体会春天温暖的雄心壮志。也有人说,凭什么桃花能在最浪漫的春天开,菊花却要独守寂寞呢!让百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深刻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平等观念。然而这些理想,很显然都是后人根据他的英雄事迹分析出来的。在当时,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起,并无明确的称帝念头。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咏出“若为青帝”的诗句,黄巢在未来岁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态势,已然初露端倪。
说来也算一种历史的巧合。似乎不仅黄巢喜欢写诗,历朝历代的政治领袖、神武将军、马上英雄、山寨大哥,都有类似的爱好。像梁山好汉宋江,在喝醉了之后就曾题诗一首《西江月》,说:“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言外之意,就是等“我”实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人们就会知道,“我”宋江比黄巢还英勇,“我”的事业才是真的大丈夫所为!这虽然是酒后的疯话,却可以看出,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宋江不但不是文盲,还是个喜欢舞文弄墨之人。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似乎也正应了这个道理。胜者王侯败者寇,不管能否最终成就霸业,在起兵之时,皆有鸿鹄之志。刘邦、项羽、李世民等都如此,黄巢也一样。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咏菊》
这首《咏菊》,是黄巢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诗,也有人称为《不第后赋菊》,说是在黄巢落第后,写此诗表达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就诗中的气度来看,应该是他人生鼎盛时的作品,也就是他率领数十万起义军围困长安时所作。黄巢在兵围长安之时,胸中止不住豪情荡漾,想到未来将一鼓作气,以激越、湍急之势冲抵长安,更增添了对胜利的磅礴想象。
九月初九本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里人们登高、赏菊,与亲人团聚。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以登高来祝福生活步步高升。既有节日的喜庆,也有一层成功的寓意。所以,黄巢说,九月初八的时候,当菊花开遍京城时,百花都已经凋落了。只有秋菊的香气,四处弥散冲透长安,而遍地开放的,正是犹如黄金铠甲般的菊花!
此诗最为精妙处在于,虽然题为“咏菊”,但全诗不着一个“菊”字,通过对色彩、气味、状态、场景的描绘,将菊花和起义军的气魄,合二为一,形神兼备,斗志昂扬。而那直逼长安、迫不及待的感情,也随着菊花的浓郁直冲云霄。历来,咏菊者甚众,但多为意境高远、避世消难的象征。唯有黄巢,以不可匹敌之势,改写了菊花的风采,令它在隐士的气质上,增添了战士的豪迈,也由此赋予了“咏菊诗”新的主题。
关于黄巢的结局,始终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兵败后自尽,也有人说他削发为僧。出家的传说,都来源于那首《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黄巢《自题像》
《全唐诗》一共收录了黄巢三首诗,而这一首的真实性,常常因为他人生扑朔迷离的谢幕,而变得富有争议。那些心如狂草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脱掉了铠甲换上了僧衣。从俗世入佛门,看似只是一步之遥,却是从戎马倥偬的波澜壮阔,变身为佛门清修的静如止水。“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天津桥上,曾经叱咤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居然没人再认识。独自依着栏杆,看落日余晖,英雄迟暮的岁月,挽不住韶华流逝的悲哀。
其实,在所有的结局与想象中,对黄巢来说,“遁入空门”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也曾是两手沾满鲜血的恶魔,但放下屠刀,却修炼成一代高僧。有过金戈铁马的豪壮、纵横江湖的霸气,有过生命炙热的痛与乐、爱与恨,回首已经千疮百孔不堪回首的人生,定会有许多寻常人所不能体会的妙悟。
余晖散尽后,黄巢是否还能记得童年的那些梦想,冲天香气的誓言;又或者也能偶尔怀念起他那灿如金菊的光辉岁月吧!
黄巢起义后,唐王朝勉强维持了二十几年,便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