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只是寻常的莲花,周敦颐却在寻常之处看出不寻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简单几句便使莲花的高洁、遗世独立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雍容富贵的牡丹相比,莲的清幽、雅致更见细水长流的君子之风。所以,周敦颐不但称赞莲花高洁的志向,还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融于其中,既有莲的清香,也表达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操。这种手法是古人历来所推崇的。
岁寒三友“松、竹、梅”是人们纯净灵魂的代表,“蜡炬成灰”总是被用来形容无私奉献,“落叶归根”也是对故乡深情的一种怀恋。在自然中,一花一草一木,都关乎人的感情。与自然惺惺相惜、呼吸与共的心灵,总能找到那些发自肺腑的声音。哪一朵花替你绽放了心中的情怀,哪一声虫叫唱出了你的忧伤与惆怅,只要愿意用心去体会,总可以找到与自己身心合一的共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名作。写作此诗的时候,骆宾王因得罪武则天,所以被收监,故而名为《在狱咏蝉》。秋蝉声声,骆宾王在监狱里听得阵阵心寒,一个“客”字意味深长。他觉得自己本不属于此,却被关在牢中,所以他把自己当成客人。如此的心境,哪里经得住蝉鸣呢?你看秋蝉黑色的羽翼,而“我”已经白发苍苍。人无两度少年时,这种对比,实在令人伤感。
汉时卓文君因司马相如移情别恋,写下“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骆宾王在此借用“白头”二字,写出了不足四十岁即鬓发花白的忧虑,也写出了为情所伤的惨痛,可谓一语双关,平添不少韵味。露水很重的时候,蝉翼淋水,没办法振翅高飞;风声呼啸,它再大的鸣叫也容易被淹没。所以,骆宾王不禁对蝉感叹,浊世昏昏,无人相信你的高洁,除了“我”之外,还有谁能够知道你的心意呢?这句话似在对蝉低语,又仿佛安慰自己。蝉的心事没人知道,难道他的志向就有人明白吗?由蝉到人,因功力深厚,诗作结尾丝毫不见漂浮之意,反而顿挫有力,沉思哀婉。
骆宾王写作此诗后不久便被释放,但他继续反对武则天当政,而且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号召天下人群起讨伐武则天。武则天看过他的文章后,不但不怒,反而大赞其文采斐然,并感叹他确为人才,甚至有宰相之能。可惜的是,他投靠叛军,兵败身亡。也有传说他逃到山里隐居,九十岁大寿而终。但不管传说有多少种,他生前并没有得到重用。
郭沫若曾盛赞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却不料失掉了骆宾王这样的贤才,是女皇的遗憾,也是骆宾王的悲哀。假如骆宾王能够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女子当政,那么唐代的朝野总会给他留有一席之地,不会只有狱中小蝉听他低吟浅唱。
不仅是骆宾王,似乎文人们都喜欢以咏“蝉”来自比高洁,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所以,古人说“餐风饮露”既有蝉的清高,也有做人的风骨。在唐诗中,咏蝉诗年代最早的一首,就是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緌”是古人帽带下垂,结在下颌的部分,类似于蝉的触须。垂緌是官宦、显赫的一种身份象征,与蝉饮清露似乎略有矛盾,既贵且清的人和事也并不多见。所以,虞世南说,蝉长长的鸣叫从梧桐树里飘出来,很响亮。这是什么道理呢?只要身居高位,并不需要借秋风吹送,声音也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这恰恰解释了“清”与“贵”的关系。“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一个人志存高远、心地清洁,其人格魅力显著,自然不需要靠权势、地位才能给自己树立声望。
唐太宗经常称赞虞世南的“五绝”,认为他在“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等方面均是上品。从这首《蝉》中,似乎可以读出虞世南的自信与从容。同列为唐人“咏蝉三绝”之一,骆宾王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一种不得志的抱怨;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却显示了虞世南淡定的气质、自省的精神。所以,古人咏树、咏柳、咏春,甚至咏蝉、咏梅,其真实意图都不是单单描写纯色的自然,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夹杂在情景之中,借大自然的山川万物来抒发自己的情趣与志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菊花,没有牡丹的华丽、兰花的名贵,却常常以迎风傲霜之姿态,深得文人的喜爱。诗人从比喻入手,将菊花与陶渊明的气质迅速对接。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谧的菊花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象征,也是他躲避尘世烦恼的栖息之所。元稹说,绕着这个院子走了很久,太阳已经开始落山,“我”还是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并不是“我”偏爱菊花,而是因为一旦菊花凋谢,自然界也便没有别的花好欣赏了。只此一句,就点出了元稹偏爱菊花的原因。
菊花通常是百花中最后凋落的一种,历尽风霜,许多温室里的花朵都早早凋谢,却唯有菊花,可以迎风傲霜,守候最后的绚烂。也因此,在百花凋零的季节,人们便会偏爱得天独厚依然绽放的菊花,欢唱它的风骨,也颂扬它的坚贞。而元稹在这后凋的菊花中,参悟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哲理,还有人生的操守和坚持。在古人的眼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刹那都可以感悟到自然给予生命的启迪。蝉的高洁,花的雅致,都随着岁月的微波轻轻荡漾,弥漫在人们的心中,世代相传,久久不曾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