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弦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9:09

钱起以“湘灵鼓瑟”求得功名,后来在自己强项上继续发挥,用这个典故又创作出了另一名篇《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的唐诗故事

全诗模拟了一段人雁对话。钱起深情地询问大雁:“雁儿啊,潇湘水清沙白,两岸长满青苔,水草丰美正好栖息觅食,你为什么没事还要飞回来呢?”大雁哀哀地回答道:“潇湘本来是个好地方,但那位湘水女神三天两头就在夜月下鼓瑟,乐声中所含的幽怨之情让多愁善感的俺实在受不了,只好飞回来另找栖息之地啦。”由此诗可见,唐代的瑟是二十五弦,那么《锦瑟》既有五十弦之叹,就有可能是一首断弦悼亡之诗。如果是这样,断弦之瑟应是五十弦,依然二十五柱,但诗中的“一弦一柱”又成了难解之谜。所以事实的真相恐怕只有李商隐自己知道了。

元好问在他的《论诗三十首》里评论李商隐,就选了《锦瑟》为代表: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二十五弦的唐诗故事

北宋初年的杨亿、钱惟演等西昆派诗人酷爱李商隐的诗,并在写作中纷纷效仿,追求辞藻华丽、用典精巧、对仗工整,可惜缺乏真情实感,形似而神不似,所以后人常用“西昆”来代指李商隐。“郑笺”则是指东汉末年郑玄倾一生才智为《诗经》所做的注,对后世注释学影响极大。元好问赞叹李商隐的诗虽然是极好的,却有很多地方晦涩难懂,可惜没有人像郑玄注《诗经》那样为其做出完美的注解。

问题的根源在于李商隐当年写这些诗时可能就没打算让人读懂,所以才造成这种无人敢写注解的局面。作品让人读不懂却还如此备受推崇,这样的天才在整个历史上只有李商隐一位。作为诗歌学习者,杜甫、杜牧的诗令人佩服,或许还有见贤思齐之意;李白、李商隐的诗却令人侧目得直接放弃,承认人家的大脑构造就是与我们不同。

二十五弦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