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鼓瑟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9:09

关于瑟的弦数问题,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传说舜帝在南巡途中逝世,埋葬于苍梧山。他的妃子痛不欲生,投于湘水自尽,死后变为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但舜帝应该有两位妻子,就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不知这位湘水女神是其中哪位变的,或是二者的融合体。反正都是传说,前人姑妄言之,今人姑妄听之,不必深究。湘水女神刚开始鼓的是五十弦瑟,音调凄切激越,直透云霄上达天庭,连天帝听了都耐受不住,只好动用职权命她将瑟改为二十五弦。大概把最高音去掉一部分,琴声的凄厉和穿透力就没那么强了。早在战国时代的《楚辞》中,屈原就用过这个“湘灵鼓瑟”的典故。

湘灵鼓瑟的唐诗故事

与前文的李端、韩翃、李益等一样,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成名诗即是以“湘灵”为主题。钱起,字仲文,据说是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他自幼聪敏,善于诗赋。年轻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旅途中寄宿在悦来客栈,吃过晚饭后在月夜下闲庭信步,只听得墙外有人声反复吟哦:“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心下奇怪,跑出大门去寻找吟诗之人,客栈墙外却人迹全无。他心下诧异不已,暗想:难道我刚才是听见鬼在吟诗不成?

钱起到京城进了考场,一看会试发下来的题目,乃是“湘灵鼓瑟”四字。他思索半晌,蓦然灵光一闪脑洞大开,挥笔写下了自己的应试作文《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因为会试的地点在尚书省,所以也叫作“省试”。此诗形容湘灵奏出的凄美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都不禁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全诗的结尾就用了那十个字的“鬼谣”,如同横空出世般将读者从前面的诗句所营造的魔幻世界中猛然拉回现实,只见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的素雅画面,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即使“不”字重复出现也在所不惜,绝不肯换字而以词害意。主考官手不释卷反复揣摩,忍不住击节称赞:“此诗结尾两句妙绝天下,必有神助!”钱起自然高中进士,且该诗被传诵一时,从此奠定了他的诗坛地位。那个“鬼谣”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本人装神弄鬼的炒作,更可能是后人认为尾句实在鬼斧神工而附会出来的。

唐宣宗李忱时的一次进士考试,有位名叫李亿的诗作得最好,但唐宣宗对他诗中的重复用字有所疑问,便询问主考官的意见。中书舍人李藩回答说:“作赋,忌偏颇枯燥、平庸杂乱;作论,忌褒贬不明、是非不清;作诗,最重要的是切题押韵。如果这些大的方面都很好,偶尔地重复用字也能接受。过去就有考卷重复用字而被录取进士的先例。”唐宣宗好奇地问:“是哪位进士?”李藩便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全文背诵了一遍,内有“楚客不堪听”和“曲终人不见”两个“不”字。唐宣宗品味良久,赞叹道:“此诗虽然用了两个‘不’字,但确实超过所有前人的同题之作。谢朓曾有首诗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远,水还江汉流。’比起钱起这篇来,也差得很远呢。”于是将李亿判为状元。春风得意的李亿,将来会在温庭筠的撮合下,娶到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最后一位——鱼玄机。

湘灵鼓瑟的唐诗故事

这位谢朓(tiǎo),字玄晖,是东晋著名诗人,和“才高一斗”的谢灵运同族,两人齐名文坛。谢朓人称“小谢”;谢灵运是他的族叔,人称“大谢”。谢朓的诗作我们今天已经不太熟悉,但在他那个时代可谓如雷贯耳,出家四次的神人梁武帝萧衍经常说:“最近三天没有读谢朓的诗,觉得有点口臭了。”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了一座叠嶂楼,后人称之为“谢朓楼”。李白曾在宣城与叔叔校书郎李云相遇,两人同登此楼把酒临风。李白酒后照例诗兴大发,在墙上涂鸦了一首千古名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谢朓的名字借着李白的诗而更加广为人知。为什么最多介于一二流之间的诗人谢朓会是超一流诗人李白的偶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总之李白不仅和李云一起登此楼留下名作,还自己一个人去游览过,并诞生了另一篇名作《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湘灵鼓瑟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