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祜一样深爱扬州甚至结缘更深的,是多次为他打抱不平而且名气更大的杜牧。杜牧,字牧之,比张祜小十八岁,两人可算是忘年交。在评价张祜的问题上,杜牧的眼光胜过元、白。杜牧比杜甫晚出生约九十年,所以人称其为“小杜”。这个“小”是基于年代的早晚,而非基于成就的大小,并且很多人喜欢小杜甚至超过老杜。虽然不易看出杜甫和杜牧之间的亲戚源流,但两人家谱上都是晋初名将杜预的后人,所以算是远亲。杜牧的爷爷杜佑是中唐名相,所以小杜对自己的家世非常自豪。在写给小侄子的一首勉励诗中,杜牧说咱们家族可是“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杜家祖屋在帝都的黄金地段,但并非堆满了黄金的暴发户,而是堆满了古籍的书香门第。
当时的皇帝是唐敬宗李湛,这位十五六岁即位的少年天子,只知道声色犬马,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才上早朝。有一天大臣们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皇帝的影子,那位被贾岛“落叶满长安”冲撞了的暴脾气帝都市长刘栖楚磕头流血苦谏照样毫无效果。唐敬宗还大建宫室、游乐无度,即位第二年就想去骊山旅游度假。大臣们怕劳民伤财,都极力劝阻道:“自从周幽王以来,凡是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啥好下场。吞并六国的秦始皇葬在骊山,强大的国家二世而亡;本朝盛极一时的玄宗皇帝在骊山修行宫,没过多久安禄山就造反,玄宗不得不远遁四川。陛下千万要以史为鉴啊!”不料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唐敬宗一听这话兴趣更大了:“骊山这么凶恶啊?太好玩了!朕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们的话。”正是越不让去就越要去,他丢开啰里巴嗦的老臣们,义无反顾兴冲冲地前往骊山。这就给老年人提醒一下:劝导少年人要注意他的心理特点。
后来敬宗又想去东都洛阳游览,此时是裴度当政,便不加劝阻,而是说道:“去洛阳玩?这主意果然是极好的!但是东都有九十年未曾接待过御驾了,宫室凋零、沿途荒废,应该先派人去好好修葺一番才能配得上天子出行啊。”敬宗一听,既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要等着修缮东都,那么麻烦,一摆手不去了。可见裴度对人心的把握能力之高。
敬宗骊山之行的闹剧闻于朝野,小杜听说后便写下了至今还在语文课本上的《阿房宫赋》,借秦朝因为骄奢淫逸而迅速败亡的教训讽谏唐敬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年小杜二十三岁,如此深刻的历史眼光,竟出于如此年轻人之手,不能不令人对那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心驰神往。但唐敬宗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或者看到了也完全没在意,我行我素继续他的各种娱乐事业,结果登基短短两三年就死在了亲信宦官的手中。这就给少年人一个提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说到男性的逆反心理,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五岁的男孩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十五岁的男孩觉得父亲不过尔耳,二十五岁的男孩觉得父亲一无是处,三十五岁的男人觉得父亲颇为明智,四十五岁的男人觉得自己就是父亲当年。所以男人往往到了中年以后才变得越来越体贴长辈。
小杜二十六岁时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那年的考官是吏部侍郎崔郾(读音同“眼”)。崔侍郎启程前往东都那天,一众官员都到长安城外为他饯行。酒席进行到一半,只见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瘦驴施施然到来。吴武陵是柳宗元的好友,曾与他在永州同事数年,交往甚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博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崔郾见吴老亲自前来,喜出望外,赶紧离席施礼迎接:“哎呀,劳动吴公亲自前来,下官怎么敢当?”
吴武陵笑眯眯地说:“崔大人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国家栋梁的重任,老夫怎敢不尽点绵薄之力来推荐人才呢?前几日偶然看到几位太学生正在读一篇文章,读得眉飞色舞。老夫好奇一看,原来是一位青年才子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那文章写得可谓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实在是皇上的辅弼之才啊。侍郎您是日理万机的组织部副部长,恐怕还没有闲暇读过这篇文章,不如让老夫为您诵读一遍吧。”说完,也不管崔郾是否感兴趣,吴武陵就从袖中掏出一篇《阿房宫赋》的文稿,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声韵铿锵,抑扬顿挫。
一向以识才著称的崔郾越听越喜欢,干脆将吴武陵手中的文稿抽过来自己仔细吟诵,不禁赞不绝口。吴武陵趁热打铁地请求道:“崔侍郎,您便将杜牧列为今科状元如何?”崔郾一听,心想这才是您老今天的来意啊,赶紧摇头:“恕下官难以从命,状元已有人选了。”吴武陵接着问:“状元不行的话,那就第二名?”崔郾还是摇头:“第二名也已定下了。”吴武陵继续讨价还价:“那至少也是前五名吧?”崔郾还在犹豫,吴武陵气哼哼地伸手欲取回文稿:“今科是什么好年景,居然能找出五个比杜牧还有才的考生!既然这样,便请大人将这篇赋还给我,自己去让那前五名各写一篇好了!”崔郾哪里舍得,连忙应声说:“就按吴公的推荐还不行吗?这篇文章还是留给下官再欣赏几日吧。”说着,赶紧将文稿藏入自己袖中。吴武陵哈哈大笑,满意地与崔郾施礼而别。
崔郾回到席上,对在座众人笑道:“刚才吴博士给下官推荐了今科第五名进士。”众人无不好奇:“吴博士平时从不受人托请啊。他推荐的是谁?”崔郾回答:“杜牧。”席中立刻有人嘀咕道:“杜牧这人才气是比较高,只是听说品行不太好,喜欢出入风月场所,不遵守中央政策。”崔郾摇头道:“我适才读他所做的《阿房宫赋》,便知其忧国忧民。以四海之大为己任者,往往不拘小节。况且我已经亲口应许了吴博士,君子一诺千金,也不能再更改了。”就这样,杜牧二十六岁时便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