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纱笼诗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8:09

为元稹说公道话的同事王播,字明扬,也有非常著名的故事。他是扬州人,年幼时父母双亡,只好借住在当地寺庙木兰院中读书,主要是为了在和尚们每次敲钟集体用餐时去蹭碗饭果腹。和尚们刚开始还以礼相待,但时间一长,其中有些慈悲心不够的就有点厌烦他了。一天中午,王播一边心不在焉地看书,一边抚摸着饥肠辘辘的肚子,焦急地等待着开饭。可令人奇怪的是,钟声一直不响。当他饿得快要晕过去时,终于听到了期盼已久的钟声。兴奋的王播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了食堂,却发现和尚们已经将饭锅吃得底朝天了,有几个人还对他幸灾乐祸地冷笑。王播屈辱的泪水差点就夺眶而出,但是自尊心让他不发一言,立刻扭头返回住处,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离开木兰院。临行之前,王播愤然提起笔,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但是饥饿和羞辱让他再也续写不下去了,低头想了想,将笔一扔,抬起头大踏步地远去了。

碧纱笼诗的唐诗故事

三十年之后,已经当了宰相的王播回到扬州,提出要到昔年借住过的木兰院去看看。这种衣锦还乡的心态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寺僧们听说当年的小瘪三、今天的王大人要回寺来视察工作,立刻心惊胆战,赶快手忙脚乱地把王播曾居住过的那间小小陋室中的人都赶出去,将土房修葺一新,再放盆鲜花,喷上点香雾什么的。方丈大师一拍脑袋,又命人将王大人年轻时愤然题下诗句的那面墙壁用拂尘轻轻地掸净灰尘,再用上好的碧纱小心地将两句诗覆盖起来。

当王播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回到这座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的木兰院时,一抬头看到自己那两句讽刺诗都受到了碧纱笼罩的优待,昔日吃不上一顿舒心饭的屈辱和今日无限风光之间的强烈对比,不禁令他感慨万千。他当即命人拿来笔墨,在原来那两句后面又续写了两句,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首《题木兰院》: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碧纱笼诗的唐诗故事

“阇黎”,就是和尚的意思。木兰院到今天只留下了一座唐代石塔,位置正巧被圈入一条道路的中心绿化带,被用围栏保护起来,并因此命名那条路为“石塔路”。“饭后钟”从此成为嫌贫爱富的典故。

木兰院可不是扬州唯一有故事的寺庙,当地还有一座禅智寺,在古代也曾是名寺,以芍药之盛著称。康熙年间,鹿鼎公韦小宝在未发迹之前,曾因年少顽皮在禅智寺攀折芍药,被大和尚们一顿打骂撵将出来。十余年后,成为钦差大臣的韦大人驾临扬州,想起了幼时所受的打骂之辱,不由地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门心思要找个碴儿毁掉扬州的芍药盛景,以报当年之仇,在席间脱口而出:“扬州就是和尚不好。”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的人,接口道:“韦大人所见甚是!扬州的和尚势利,奉承官府,欺辱穷人,那是自古已然。”便讲了“王播碧纱笼”的故事给韦大人听,意思是扬州的和尚一直都这样狗眼看人低,与韦大人站在同一条阵线上同仇敌忾;接着又为韦大人簪了一朵“金带围”,随后讲了“四相簪花”的故事(北宋时期的典故,详见《宋词一阕话古今》),预祝韦大人将来必定像那四位一样登阁拜相、加官晋爵。韦大人市井出身,本来最喜的就是听说书故事,听下来彩头又好,大悦之下便放过了扬州的芍药们。

碧纱笼诗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