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7:51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靠一首“时时误拂弦”的《听筝》从升平公主那里要来了美女镜儿,刘禹锡也完成过一次类似的壮举。他在苏州做刺史时,退休司空李绅因为欣赏他的才名而在家设宴款待,席间让一名美貌歌姬演唱了一曲《杜韦娘》。刘禹锡当即吟成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的唐诗故事

“司空见惯”的典故便出自这里。刘禹锡说这种宴席的排场对于生活豪奢的李司空来说已经见惯了,却让他自己断肠。至于为什么断肠,短短的诗句中没有解释。有人说刘禹锡是在讽刺李绅不理会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但又有人说李绅听了此诗,就把这名歌姬送给了刘禹锡。不知道为什么有钱人总喜欢这么任性地送人歌女,而刘禹锡居然笑纳,这下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彻底风中凌乱了,只能说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己找乐子的人,我行我素,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这位李绅李司空,字公垂,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和刘禹锡、白居易同一年出生,只是官运比较亨通。唐朝的司空位列三公,是正一品官衔,可谓位极人臣。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大概是很多人人生中所学到的第一首古诗,如果没有被排在骆宾王的“鹅鹅鹅”或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之后的话。艺术性和思想性如此成功地结合在一首浅白的诗中,太适合当幼儿入门诗歌了。对于稚龄儿童的父母而言,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几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教会孩子这首诗可以让他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善莫大焉。李绅的《悯农》共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极好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大家从中能感受到一种什么情绪?对了,就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愤青情绪。“愤青”在我心里是褒义词;反之,不关心现实的青年人,一般思想肤浅、言语乏味、面目模糊,不足与谈。不是说人应该清高到不谈物质,但如果人只会谈物质,那将是多么的寡淡。李绅写此诗时还比较年轻,没想到他有个朋友拿去上交了帝国的最高首脑——唐武宗李炎,说李绅这是写反诗发泄私愤。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交朋友一定要谨慎,否则可能没命的。

司空见惯的唐诗故事

此诗描绘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么一幅恶毒攻击国家大好形势(不是小好)的图景,对于个个都自命“鸟生鱼汤”(《鹿鼎记》里韦小宝对康熙的恭维,是对“尧舜禹汤”的误读)的皇帝来说,定李绅一个大逆不道、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是顺理成章的。自古以来,因心忧天下而开罪领导的事情何其多也。唐武宗召李绅上殿,拿出诗来问他所写何意。这一点我认为很好,不论有多大异见,甚至是犯了多大错误的人,都要给人家发表意见的机会。李绅坦然答道:“这是微臣回到家乡后亲眼看到民生疾苦而写,望陛下体察!”唐武宗点头道:“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此乃朕之过也。幸亏卿提醒!”随即升了他的官。那位告密的朋友反而被贬官,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个故事的结局教育我们: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为君子所不齿,枉做小人。

唐武宗作为专制制度的最高代表,能有此风度容得下李绅和他的诗,传为千载佳话。其实在元朝以前,帝王对臣子尤其是知识分子士大夫还是比较礼遇的。不像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把臣子当奴才,容不得批逆鳞,而且明朝还大范围地使用“廷杖”这种在朝堂上用棍子打大臣屁股的侮辱人格的惩罚。不尊重别人的统治者,也得不到真正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民众的衷心尊重。近现代社会有些领袖对持不同意见者的胸怀,仍然类于明清帝王,连平庸的唐武宗都不如,却对唐宗宋祖不以为然,只能说人实难有自知之明。

大家一定以为李绅被皇帝赞赏升官以后,会更加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但毁你三观的是,他后来却热衷豪奢、官场党争、草菅人命。有个真实性可疑但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李绅身居高位之后,每餐要花费数百贯甚至上千贯。他极爱鸡舌,每餐一盘,院后无舌之鸡堆积如山。等发展到晚年,刘禹锡见到他家吃饭时的排场,都忍不住作断肠诗了。TVB的狗血剧经常编浪子幡然回头或好人彻底堕落的段子,都不及李绅的生平富有戏剧性,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以为“表哥”“房叔”们以前就是坏人吗?他们可能以前也像李绅一样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因为进入了一个事实上不被监督的权力阶层,只需要对上级负责而不需要对他所服务的民众负责,自然就会慢慢腐化成像李绅一样或比之更甚的人。在这个阶层内的很多人,都不惮于成为李绅或者“表哥”“房叔”,就看能不能找到机会而已。拥有这种权力依然能保持节操的人也不是没有,只希望他们不要良币被劣币驱逐,然后空叹怀才不遇了。

司空见惯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