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交游圈子。杜甫家学渊源,从小就读书、写诗、练字,并且进入高大上的朋友圈,十三四岁就交游很广阔了。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里,就说自己是“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李邕是有名的书法家,而王翰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大家在“腐败”时极为喜闻乐见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当时的名士祖咏、杜华,都很喜欢和王翰交游。杜华的母亲崔氏更是将王翰设定为儿子的偶像:“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这就和现在的母亲们一定要自家孩子和学校里的好学生坐同桌、成为好朋友是一样的心态。杜华之母求之不得做王翰的邻居,而杜甫说王翰求之不得做自己的邻居。
再通过杜甫那首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江南逢李龟年》,看看这哥们儿混的是什么朋友圈:“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李隆范,是天子李隆基的亲弟弟,很喜欢音乐,曾经把拥有超凡音乐才能的王维推荐给了玉真公主,这个故事后文会讲。崔九则是一天到晚陪着皇上、深受宠信的殿中监崔涤,他哥哥就是那位被张说羡慕的宰相崔湜。一个经常在亲王府邸和名门望族家里做常客的人,会是屌丝吗?他会觉得自己是屌丝吗?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性格。杜甫的诗很喜欢赞赏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但并不能由此以为他自卑。欣赏别人和自信是完全兼容的两种美德,认为不能兼容的人是因为至少缺乏其中一种。此外,杜甫应该没什么自卑的基因,因为他爷爷是个大狂人。杜审言为和自己一同跻身“文章四友”之列的苏味道写评注,写完以后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人家惊问为何,他回答:“苏味道看了我的评注肯定会羞死的。”他认为屈原和宋玉只配给自己打下手,还说“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自己的书法超过王羲之,令人很无语。最夸张的是他病重将死之时,宋之问等朋友来探望,杜审言叹息:“我活着就一直压你们一头,你们真是命苦啊!现在我快要死了,你们终于有出头之日了。”不知道宋之问等人听了做何感想。
所以,杜甫从爷爷那里遗传下来的不应是自卑而应是自傲的基因。他曾在诗里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可以想见其中有多少底气在侧漏!还是在那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里面没有自卑,只有自信和自豪,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其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杜甫的傲骨,就藏在这首《望岳》的尾联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和李白的区别,一直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他俩的区别很简单,就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当看到杜甫写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妈妈会说:“孩子,你看邻居家杜哥哥是怎么认真学习的,好好学着点儿!”而当看到李白写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时候,妈妈只能叫一句:“孩子,快出来看神仙!”
杜甫是诗圣,所谓“圣”,即是人中之圣贤;李白是诗仙,所谓“仙”,那就超越了人的范畴。李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是上天送给盛唐的礼物,他的成功无法复制也无法被学习,而杜甫是可以被学习的,所以在后代诗人中的影响力更大。有一次,张籍的朋友去拜访张籍,看见他正从一个罐子里挖了勺黑黄乎乎、黏黏稠稠的东西,送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就好奇地问是什么东西。张籍左顾右盼,见没有外人,就让他附耳过去:“我去年烧了一部杜诗,把纸灰拌上蜂蜜以后,储存在罐子里面。每日两次,每次一勺,坚持服用以来,写诗功力大为长进!”靠着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国传统伪科学,张籍写出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千古名句。大家如果有兴趣,回家也可以试一试这个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