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原文翻译赏析-姜夔-宋词三百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31 23:07

宋词三百首第186首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这是一首咏蟋蟀词,词人巧妙地避免直接吟咏物本身,而是从侧面着笔,描绘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听到蟋蟀声后的各种感受,意气流贯,笔法高超。名为咏物,实际上是借物的外壳抒发了不同的怨情,“离宫”句更是上升到了家国之痛上,层层递进,沉郁蕴藉。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原文

齐天乐

序: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辞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姜夔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原文翻译赏析-姜夔-宋词三百首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注释

张功甫:张镃(1153-?),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经(今甘肃天水)人。出身显赫,能诗擅词,工画。有《南湖集》行世。

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豳(bīn)诗:指《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漫与:即景写诗,率然而成。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译文

译文1

张君像庾信率先吟出愁赋,凄凄切切便听到了蟋蟀的私语。露水沾湿的门户旁,苔藓丛生的石井边,都是曾听到蟋蟀啼鸣之处。哀怨的声音如泣如诉,让闺妇听了辗转难眠,深夜起来纺棉织布。面对着屏风上重重山峦,夜凉如水独自一人该多忧郁。

西窗外又响起蟋蟀啼鸣如雨声,是为谁叫得这样断断续续,应和着河边捣衣的砧杵?客中游子悲愁迎秋,离宫后妃对月伤怀,蟋蟀叫声勾起多少伤心凄楚。《豳风》把蟋蟀写得过于随意,最好笑的还是捉蟋蟀的孩子,夜晚提着灯笼在篱笆旁呼叫忙碌。如果把蟋蟀的鸣声谱成琴曲,一声声会更加悲伤凄苦。

译文2

如庾信吟《愁赋》之才,功甫已先我吟成赋促织儿之词章。正沉吟间,又听得墙角蟋蟀凄凄私语之声。夜露打湿了门上铜环,青苔长满了石砌井栏,这些都是我曾细听过它们之地。那叫声如此哀怨,一声声犹如倾诉,这正是思妇无眠,起身寻找机杼之时。又见屏风上青山蜿蜒,夜深渐凉,独对孤灯,再闻此声,该是怎样的心情啊?

西窗外又悄悄起了风雨,这虫声总是这样时断时续,也不知是在应和着谁家妇人的砧杵之声?那些独在驿馆迎接寒秋、凭吊冷月的旅人闻之,又该勾起多少伤心事啊。想起《豳风》中描写蟋蟀的那些句子,像是漫不经心写就。更笑那世间无知小儿女,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若将它们的鸣声谱成曲儿,落在琴弦上,怕是一声声更加悲苦。

译文3

张君像庾信率先吟出愁赋,凄凄切切便听到了蟋蟀的私语。露水沾湿的门户旁,苔藓丛生的石井边,都是曾听到蟋蟀啼鸣之处。哀怨的声音如泣如诉,让闺妇听了辗转难眠,深夜起来纺棉织布。面对着屏风上重重山峦,夜凉如水独自一人该多忧郁。

西窗外又响起蟋蟀啼鸣如雨声,是为谁叫得这样断断续续,应和着河边捣衣的砧杵?客中游子悲愁迎秋,离宫后妃对月伤怀,蟋蟀叫声勾起多少伤心凄楚。《豳风》把蟋蟀写入诗章,最好笑的还是捉蟋蟀的孩子,夜晚提着灯笼在篱笆旁呼叫忙碌。如果把蟋蟀的鸣声谱成琴曲,一声声会更加悲伤凄苦。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原文翻译赏析-姜夔-宋词三百首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题解点评

题解

此词咏蟋蟀,亦是借秋虫悲声以抒怀。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亦赞曰:“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

评点

姜夔写这首蟋蟀词时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而且远离故乡,正客居在杭州。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无心收复失地。宋光宗逝世后,朝廷出现动乱,国家在风雨中飘摇。1196年秋天,姜夔和朋友张镃饮酒。席间,二人听到蟋蟀声,于是便约定以蟋蟀为题作赋。张镃作品先成,读之让人凄然。在露水浓重的寒秋,姜夔仰望秋月,耳畔传来蟋蟀的鸣叫声,羁旅之愁涌上心头;再加上张镃是抗金名将张俊的孙子,国家残破之痛也充溢于胸。所以说,需要承负“尽意”责任的“象”——蟋蟀,肯定会染上悲愁的色彩。

词的上片描写了蟋蟀声触动的情怀。其实,蟋蟀的鸣叫无所谓悲与喜。只不过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被有“黍离之悲”的姜夔听到,于是蟋蟀声便成为了饱含凄切商音的“私语”。把蟋蟀声比喻成窃窃“私语”,不仅生动形象,还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更闻”和“先自”相呼应,起到了深化词意的作用。词人在深夜吟咏,已经愁情满腹,耳畔又传来蟋蟀声,凄切悲戚,于是更觉得哀伤悲痛。“露湿铜铺”三句,把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哀音似诉”一句承接“私语”句,描写蟋蟀的凄切叫声让思妇辗转难眠,于是深夜起床,以织布来排遣心中的忧愁。此时,蟋蟀声和机杼声融成一片。这几句舍貌而取神,绝妙无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接下来两句写思妇思念远人的心情。面对屏风上重重的山水,不由得神思恍惚。秋寒浓重,什么时候才能把亲自织就的冬衣送到离人的手中?而什么时候离人才能回来与自己团聚?如今,只有自己在这凉如水的秋夜里对影自怜,哪有情绪寻欢作乐?这几句虽然用词简练,但意境深远。

词的下片写听完蟋蟀声后的感想。在这里,词人把自己、思妇、游子、离宫中的人和捉蟋蟀的孩子等各色人物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从多种角度描写凄苦之情。“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这三句描绘了一副凄迷的图景:一扇寒窗,一盏孤灯;秋风瑟瑟,秋雨绵绵。蟋蟀是为谁断断续续地悲吟低唱呢?还有阵阵捣衣声与之相和。“为谁”二字,把无情引向有情境界,愈显得空灵深远。“候馆迎秋”三句继续写蟋蟀声,不过意境更远。客居游子悲愁迎秋,离宫后妃对月伤怀,蟋蟀愁鸣的天地更广更大了。蟋蟀声处处可闻,让有心逃避此声的人,也无处躲藏。于是词人悲怨的情怀也就更深了。在这词情极紧之处,词人却虚宕一笔,交代了自己做这首词受到了《幽风·七月》中关于蟋蟀描写的启发。接着,他又写了世间小儿女打着灯笼捉蟋蟀,不惜掀翻篱墙,一派喧哗热闹的情景。这一情景有可能是实景,也有可能是步入中年的词人对年少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宕开的一笔,最终还是归结到了“愁”的主题上,“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写到这里,“蟋蟀”这一自然物象已在词人主观情感的浸染中获得了特定的内涵和意义,由单纯的物变成了包融词人思想意蕴的艺术形象。而读者也正是通过对这一形象的体味窥视词人的内在情感,从而领略诗歌虽然意在言外但又与物象一脉相通的妙处。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赏析鉴赏

鉴赏

绍熙二年(1191),姜夔自合肥回湖州,途经苏州时拜见了范成大。天降大雪,二人赏梅观雪,姜夔写就了《暗香》、《疏影》两首词,受到范成大的赞赏,范遂将家伎小红赠给姜夔。除夕夜,姜夔携小红荡舟回家,途中写就《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绝句十首。五年后,姜夔与友人从浙江武康前往江苏无锡,再次路经吴淞江垂虹桥,又是一个寒夜,四人对景吟诵,各写就多首诗词。本词即是缅怀当时情景的词作。

上片写蟋蟀声触动的情怀和感受。开篇从听蟋蟀者入手,接着写蟋蟀声。以窃窃“私语”比喻蟋蟀声,生动贴切。此时词人心中愁绪万千,耳边又传来凄清细碎的蟋蟀悲吟,更添凄婉哀伤之感。“露湿铜铺”以下三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广得更远。“哀音似诉”一句,写蟋蟀那凄婉的叫声让思妇辗转无眠,深夜起床织布以排遣内心的哀愁。思念之人远在千里之外,只剩一人自哀自怜,怎么还会有心情独自欢乐呢?末几句言简意深,柔情百转。

下片写听完蟋蟀声后的感想,词人巧妙地将自己、闺妇、流浪之人、离宫中的人和捉蟋蟀的孩子等人物融进字数有限的篇幅之中,从多种角度抒写了凄苦之情。“西窗又吹暗雨”三句,是说在这寒窗孤灯之夜,秋风吹起秋雨,蟋蟀是为谁断断续续地悲吟低唱呢?四下无人,只听见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候馆迎秋”以下三句写流浪之人和离宫中的人都在悲秋望月,闻蟋蟀鸣叫而伤心难过;“豳诗漫与”写《豳风·七月》将蟋蟀写进诗章,感染而率性赋诗;“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二句,描写了一群孩子提着灯笼捕捉蟋蟀的情景,好似这场沉重而盛大的音乐会中一支明快的小插曲,以乐写苦,足见其妙;末二句既表达了身世之感,又表达了对北宋王朝的灭亡以及南宋偏安一隅现实的不满之情。

全词构思新颖,极具想象力,虚实并用,浑然天成。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原文翻译赏析-姜夔-宋词三百首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祖籍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后迁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县),紧挨白石洞天,故号白石道人。他终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之间,常与当时的诗人词客交游。姜夔诗词俱佳,通音律。其词自成一家,注重格律和音节美。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等传世。

更多姜夔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