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简董狐笔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6:09

齐国大臣崔杼(读音同“柱”)杀了齐庄公之后,史官太史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要求太史伯将记载改成齐庄公暴病身亡,太史伯不从,崔杼便杀了他;换上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来写,不料他也如实记载,崔杼干净利落地把太史仲也杀了;再换上老三太史叔,还是如实记载,崔杼麻木不仁地把太史叔也杀了;换上老四太史季,他继续照抄一遍。刀都砍钝了的崔杼再也无法淡定了,暴跳如雷道:“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为不听话死掉了,你难道不怕也死掉、全家被灭门吗?”

太史简董狐笔的唐诗故事

太史季正色回答:“据实直书是史官的职责。若渎职求生,还不如去死。”崔杼无计可施,终于放弃,由得太史季去了。太史季走出门来,艳阳高照,只觉恍若隔世。忽见另一家史官南史氏抱着竹简一路小跑而来,太史季忙问何故。南史氏答道:“只怕你家四兄弟都被杀光了,再也没人能如实记载此事,我只好赶来继续履行史官的职责。”太史季向其出示手中记着“崔杼弑其君”的竹简,南史氏仔细看了,方才放心,两人施礼而别。这便是“在齐太史简”。

中央一台曾经播放过电视剧《赵氏孤儿》,“在晋董狐笔”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前传。电视剧常常情节拖沓,远不如读书来得效率高而且有味道,所以我也没看,也就不知电视剧里有没有交代晋景公记恨赵朔的前因了。这个前因就是之前的国君晋灵公(晋景公的堂兄)在赵朔的父亲赵盾执政时被杀。

晋国权臣、卿大夫赵盾为人比较仁义,晋灵公小时候也是由他扶立为君的。但晋灵公长大后越来越不像话,干的事儿一件比一件无节操无下限。据《左传·晋灵公不君》记载,他最大的兴趣是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看他们鸡飞狗跳地躲避,然后幼稚地大笑。有一次因为熊掌没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还将尸体装到筐中让宫女顶着经过朝堂,“杀鸡”给那些劝谏他的人看。自古昏君大多玩物丧志,各有各的败家嗜好。比如卫懿公极度喜好养鹤,而晋灵公则是位爱狗人士,给狗穿绣花衣,把大夫们才吃得上的肉食拿来喂狗,无限抬高狗的地位,使得人人见狗都得躲着走。另外恶名昭著的事例就是重税厚敛,当时晋国人民已不堪重负。

太史简董狐笔的唐诗故事

赵盾看不下去,便苦苦相劝,晋灵公对他的啰哩啰嗦十分腻烦,打算干脆从肉体上消灭他。幸好遇到了忠义之士,赵盾躲过两次暗杀,心想还是性命要紧,便带着儿子赵朔逃往国外,在国境线上正巧遇见弟弟赵穿出使回国。

赵穿听了事情原委,便劝哥哥留在国境内先别出去,免得将来回国手续不好办,还是等自己先去劝晋灵公痛改前非再说。他在归途中一路盘算,觉得要想说服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晋灵公很不现实,搞不好连自己的小命也得葬送掉,所以回京后直接挑唆卫士哗变,杀死了晋灵公。晋灵公本来对军队高级将领很是笼络,为他们配备了超标准的豪华马车,但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家人都负担着苛捐杂税,早已愤懑于心,光是养着少数脑满肠肥的高官又有何用?

赵盾闻变回京,拥立公子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他是晋灵公的叔叔、晋景公的父亲),自己继续当首辅大臣。于是史官董狐记载:“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赵盾对于赵穿弑君的行为一直心中有愧,有一天专门找了董狐索要史书翻阅,一看到这句,不禁勃然大怒:“杀先君的是赵穿,并不是我啊!”董狐平静地回答:“赵穿行凶之后,说句‘我哥是赵盾’就没事了。您是首辅,逃未出境,归不讨贼,责任自然该由您来负。”赵盾无语以对,仰天长叹一声,对董狐无可奈何,只好作罢。董狐的话翻译成今天的术语,就是组织上用心良苦推行的“一把手负责制”。可惜现在很多一把手只在行使权力时具体负责,出了问题则只负一个抽象的“领导责任”而已,实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得已被追责下课,过不了多久就能官复原职。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理解《赵氏孤儿》一剧的深层历史背景。赵氏政治集团杀了国君都不必偿命,后任的国君能不忌讳?能不故意放任“下宫之难”把赵家灭得只剩赵氏孤儿?这位孤儿赵武后来使赵氏重新光大昌盛,他的后代终于与韩、魏两族一起,三家分晋。

太史简董狐笔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