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之志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5:51

如果仅仅停留在“怀才不遇”这个层面,《滕王阁序》的格调还不能算出类拔萃。但就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这四个指名道姓的明显典故之后,还有第五个隐藏的,来自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

青云之志的唐诗故事

马援作为战国时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他的儿子你可能更熟悉,对,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的后人,年过三十尚且一事无成,只能在北方当牧民,唱着山歌放放牛羊。别人都觉得他这辈子也就这点出息了,可马援毫不气馁地勉励自己:“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到了四十九岁才开始独当一面,在西北边陲平定羌人之乱,使得此地其后二十余年兵革不兴。然后又从西北转战到位于汉帝国最南端的交趾(今天的越南北部),一剑平伏万里波,因功封新息侯于绝域之外,官至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时年已经五十七岁,果然是大器晚成。然后继续一路向南,穿越蛮荒甚至无人之境,直达汉朝时代中原人可以想象的最南之处。马援得胜班师回到长安时,已经年近六十,听说北方边境局势不稳,又再次为国请缨出征。《后汉书·马援传》对马援当时的慷慨陈词是这样记载的:“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成语“马革裹尸”就源自于此。马援一生戎马,最终以六十三岁的高龄病逝于南征五溪蛮的军旅之中。

很多人在《滕王阁序》中最喜欢的,其实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一连串慨叹之后拔地而起的那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才是《滕王阁序》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使文章的境界从怀才不遇的牢骚之语一跃如鲲鹏振翅般扶摇直上九万里,壮志凌于云霄,真正成为了千古第一雄文。

《滕王阁序》里还有一句“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我很喜欢的典故。春秋时的著名琴师俞伯牙有次出差路过汉阳江口,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遂取出自己的瑶琴对着月亮自弹了一首《高山》,琴声巍峨,仁者乐山之意尽在其中。忽见岸边一个黑影肃立不动,心下微微一惊,只听得“啪”的一声,断了一根琴弦。岸边那人朗声道:“先生莫惊,在下钟子期,是个樵夫。听先生的琴声绝妙,一时忘情未语,失礼了。”伯牙半信半疑:“既然如此,请问刚才我所弹的是何曲意?”子期答道:“峨峨兮,其志若泰山。”伯牙闻言大惊:“阁下果然高人!请听我再弹一曲。”换了琴弦后,伯牙再次抚琴,琴音忽然一变,激昂澎湃,乃是一曲《流水》,暗寓智者乐水之意。子期缓缓道:“洋洋兮,其志若江河。”伯牙大喜,忙请子期上船相叙。两人琴逢知己相见恨晚,于是八拜为交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来年江边再见,洒泪依依而别。次年伯牙依约千里迢迢而来,不料子期已经病故,新坟正立在江边。子期临死前留下遗愿,托老父转告伯牙,要在旧地再听义兄弹奏一曲。伯牙挥泪将《高山》《流水》再次演奏一遍之后,突然举起这具自己视为至宝的瑶琴,向地上用力一摔,顿时琴碎。旁人都大惊失色,问其何故。伯牙叹息道: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青云之志的唐诗故事

按道理讲,春秋时多为四言诗,要到汉末曹丕《燕歌行》开始才出现比较成熟的七言诗,所以俞伯牙这首诗应是后人假托。但“知音难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慨叹,让任何时代的人都能产生共鸣。岳飞是不是《满江红》的真实作者尚有争议,但他的《小重山》里有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足够让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王勃用此典自比俞伯牙,正在写的《滕王阁序》是名传千古的《高山流水》,而阎都督就是钟子期。这既是一个高雅的马屁,同时也标示着自己的身价,有文化的人拍马屁都这样一举两得。阎都督看了此句,对王勃的态度立刻又大不一样了。

青云之志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