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身后还是为自己讨巧的中立立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曌掌权后,李勣(徐世勣)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兵败身死,而谋反罪的下场是灭门。
据说在唐高宗时,流散之人聚集为寇,朝廷出兵讨伐屡吃败仗,就任命徐敬业为刺史前去剿灭。徐大人让前来郊外迎接他的官兵全部回去,单人独马大摇大摆进了郡府。贼寇听说新刺史将到,赶紧修整战具严阵以待。徐敬业气定神闲,将其他事务都处理完之后才问一句“贼寇在何处”,下属答曰“在南岸”,徐大人便带了两个文职随从施施然乘船前去。旁人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无不惊骇愕然。贼寇最初刀出鞘弓上弦准备战斗,却见刺史大人的船内空无兵士,就关起营门继续躲藏。徐敬业上岸后直入贼营,大声宣告:“国家知道各位是被贪官污吏所害,并无其他罪恶,如今你们都可以平安回家乡去。最后负隅顽抗不离开的才是贼寇。”然后只招来为首的贼寇,责备他们何不早降,各打了数十板后也将其遣送回乡。重罪轻罚、得以过关,贼寇们自然心安,境内顿时肃然平静。李勣听说此事后,对孙子的胆略亦喜亦忧:“如此险中求胜的事情我是做不到。然而将来败我家者,定是这个孩子。”事实证明了李勣的远见。
徐敬业起兵后,骆宾王立刻投奔,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充分发挥了才子本色。武则天对敌人的宣传单阅读得很仔细,当读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两句时,不过微微一笑,但一路读下去,脸色就变了:“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武则天深知此文能激发出李唐旧臣对故君的怀念,煽动力极强,立刻动容问道:“此文是何人所写?”下面人回话:“是骆宾王。”武则天叹息:“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为贼人所用,宰相之过也!”
这段不禁让人联想起汉朝末年的类似故事。官渡之战前,曹操正犯着神医华佗都治不好的偏头痛,在床上哼哼唧唧,读了袁绍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写的言辞激烈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后,惊出一身冷汗,头痛不治自愈。袁绍战败后,陈琳随众人投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无妨,为何要上及我的祖父呢?”陈琳答道:“当时的形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爱惜他的才华,呵呵一笑就真的不再计较了,后来还重用了他。曹操和武则天均是一代枭雄,在这种事情上都有大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