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按下武媚娘,来看看另一位与她大有关系的人物——《说唐》里大名鼎鼎的瓦岗寨狗头军师李勣。
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因徐世勣功高,赐其姓李,变成了“李世勣”。在大家熟悉的唐初名将中,尉迟恭、程咬金等人长于内战,比如平定各地叛乱,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夺位立下汗马功劳;李世勣则和李靖一样,更长于外战,为大唐开疆拓土,在玄武门之变中是保持中立的。
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方便大家,规定只有“世民”两字一起出现时才需要避讳,单独的“世”字或“民”字都不需要避讳,于是李世勣可以保持本名。但是李治即位以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崇,改为单独的“世”字或“民”字都要避讳,李世勣便去掉了“世”字,再变成了“李勣”,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时用的就是这名字。李勣因为当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未接受李世民的拉拢,所以并不是太宗的心腹嫡系,但太宗依然尊重、任用他,这是太宗皇帝的特点。
李勣也不负唐太宗的信任,率兵大破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名震域外,因功封英国公。后来他身染重病,老中医眼看无望,又不愿承认自己无力回天,便说还是有救的,只是药中需用一味龙须烧成的灰。众人都骂老中医说了等于没说。唐太宗听闻后,立即将自己细心保养、引以为豪的美髯剪下一茎,派人送至李勣府上。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向看重爱惜,何况天子的“龙须”更加关系到国家形象,唐太宗为了救回李勣的性命也是蛮拼的。家人将其烧成灰后入药喂李勣服下,竟然真的慢慢痊愈了。李勣康复能够下床之后,对唐太宗叩头出血、流泪道谢。唐太宗温言抚慰:“朕这样做,乃是为社稷着想,爱卿不必过分相谢。”
唐太宗晚年对太子李治说:“如今开国宿将凋零将尽,你即位后无人可用,只剩李勣一人了。但你无恩于他,恐日后他也不会尽心辅佐你。”不久便故意找了个小碴儿将李勣贬官。李治登基后,立即恢复并高升了李勣的职位,这是太宗父子为了驾驭这位名将而打出的一套自以为漂亮的组合拳。唐太宗并非杞人忧天,开国功臣往往容易自恃功高难以驾驭,雄才大略的老皇帝在世时还镇得住,资历不足的新皇帝即位后,这种君臣矛盾常常成为皇朝的不稳定因素。后周世宗柴荣急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功臣赵匡胤马上就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看到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基本杀光了,免得他们将来像赵匡胤一样造反。朱元璋这样做,自以为帮子孙清除了隐患,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当他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起来造他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时,建文帝已经没有宿将可用了,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
当然,残酷清洗开国功臣的都是没什么文化、出身流氓无产者又比较自卑的人,比如汉高祖刘邦是吃霸王餐的小混混,明太祖朱元璋是贫下中农假和尚,除了简单粗暴地杀人,也没有什么高级一点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复杂的政治问题。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都读过些书,就能厚待功臣,杯酒释兵权,与功臣结为儿女亲家,君臣共享富贵,流传为千古佳话。
李世民以权谋之术待李勣,不料多年后李勣也来了个投桃报李。唐高宗对武媚娘宠信日甚,准备废了原配王皇后,把媚娘从昭仪越级直接立为皇后。但王皇后的后台是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哥哥、时任宰相的长孙无忌,他自然坚决反对,率领朝廷重臣们一致回答说,陛下你和先帝的小老婆悄悄地乱伦也就罢了,居然还想扶正她来母仪天下,咱们大唐可丢不起这个人。当时高宗大权旁落,几乎就是个傀儡皇帝,对于大臣们的联合抵制束手无策。最后询问到李勣时,李勣不愿意得罪高宗,又想趁机打击一下自己的政敌长孙无忌,便微笑着答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于外人?”
中国古代皇朝立储和立后,从来都是国事而不是家事。但唐高宗对李勣的“家事”理论深表满意,立刻册立武媚娘为皇后。而正是这位武氏,先是清洗屠戮了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重臣,为李治和自己夺回大权;在李治逝世后又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清洗了大量的李唐宗室,最终颠覆李唐建立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则天大圣皇帝(不是齐天大圣)。
以诚待人,往往换来以诚相待;和别人玩权谋,别人也难以尽心待你。李勣在唐高宗做如此重要决定之时,未能以国士之诚苦谏,也算唐太宗临终前待李勣以权谋之术的报应。战国时的又一知名刺客豫让就说过一段名言:“以众人待我者,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者,我以国士报之。”顺带多说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也是豫让的名言,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豫让,这是一位有故事的壮士。
唐高宗打算将父亲的小妾扶正为自己的正妻,在这种惊世骇俗的乱伦行为所导致的危机面前,李勣明哲保身,帮助野心已显的武昭仪一跃成为正位中宫,这才使她有机会将来成为皇太后大权在握,导致唐朝中断十余载,作为李唐臣子来说,不得算为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