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状元及第,这年刚满20岁。弱冠之年,蟾宫折桂,谁不认为他有极光明的政治前景,怎奈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由于他位高权重,大臣们对这种不思抵抗、闻风而逃的投降政策,不敢置一辞。文天祥却力主抵抗,为了消除这种投降论调的消极影响,上书请斩董宋臣以振奋士气。怎奈人微言轻,他的正确意见不被朝廷所采纳。眼见救国无望,他只好弃官回家。当他再被任用的时候,又受到投降派贾似道的排挤,被罢官归里。直到度宗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才被起用为湖南提刑。第二年,改任赣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府。恭帝赵显德祐元年(1275),元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大举南侵。文天祥积极响应朝廷“勤王”的诏令,在赣州起兵,帮助朝廷抗敌。四方豪杰闻风响应,很快聚众万人。文天祥散尽家财,充当军饷。八月,率军入卫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为了清除隐患,整肃抗敌力量,他上书请求诛杀通敌内奸吕师孟(时任兵部尚书);为了统一部署,便于防御,他建议把天下分为四大战略区。遗憾的是,这些正确意见都没有被朝廷所采纳。恭帝只是任命他为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带)知府。当文天祥到达平江的时候,元军已攻陷了常州(今属江苏),独松关(在浙江省安吉县东南45里)频频告急!在这危急关头,朝廷下令召文天祥入卫京城。德祐二年(1276)元月十九日,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统率诸路兵马,可是这时候,元军以凌厉的攻势进驻临安城北的高亭山,距城仅30里。兵临城下,“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平日里那些窃据高位,为了排挤他人动辄宏论滔滔的缙绅士大夫们,“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一个个惶惶然不可终日,拿不出丁点儿主意来。宋帝只能向元军请降。文天祥为了纾国难,临危受命,辞掉丞相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毅然身入敌营,与元军谈判。
他初到元营的时候,大义凛然,抗辞慷慨,元军将帅十分敬畏。怎奈这毕竟是“城下之盟”,再加上吕师孟、贾余庆这些叛徒、内奸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从中构恶陷害,元军也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竟然背信弃义地悍然把文天祥羁押北上。文天祥本来想以身殉国,为了寻求抗敌救国之策,只好隐忍以行。当船到镇江的时候,他终于找到机会,从戒备森严的敌营中逃脱。这时候,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文天祥冒着九死一生,风餐露宿,终于辗转到达福州。端宗任命他为右丞相,招募将士,再次起兵抗敌。文天祥进入汀州(今福建长汀县),转战福建、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一时豪杰多起兵响应。景炎三年,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元年(1278),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一月,文天祥进屯潮阳县(属广东)。十二月,走海丰(今属广东)。怎奈敌我兵力悬殊过大,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海丰县北二里)兵败被俘。
第二年正月,元军为了向南追击逃亡至崖山的帝昺,把文天祥羁押舟中,当航船行驶到珠江口外零丁洋的时候,文天祥回思往事,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临生死难测的屈辱之旅,诗人不由百感交集:他从熟读儒家经典应科举步入仕途,深荷朝廷知遇之恩,委以重任!自己不辞辛苦勤勉王事,为救亡图存而鞠躬尽瘁。为了响应“勤王”的诏令,起兵以来,于今整整4个年头了。环顾宇内,“勤王”之师,义旗寥落;孤军奋战,独力难支。致使故国山河,犹如离枝的柳絮,在飒飒西风中飘飘欲坠;自己这个亡国孤臣也像无根的浮萍,在风吹雨打中无力浮沉……
曾记得,两年前在江西空坑一战,因兵力悬殊而失利,撤退到福建汀州的时候,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到“惶恐滩”头,因无力回天,而诚惶诚恐;如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漂浮在“零丁洋”上,静夜自思,怎能不深感孤苦伶仃?
一切既铸成定局,还说什么呢?自古及今,谁没有一死?只要能赤胆忠心,光照史册,也就可以无怨无悔!
娓娓道来,明白如话。从容不迫中抒肺腑,披肝沥胆处见忠诚;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在自我反思中款款传出!最后两句在哀怨压抑的心弦上迸出高亢激越的音符,表现出一种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谱出一支高扬爱国旋律的英雄主义壮歌。
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南宋灭亡。元军回师北上,文天祥随着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当诗人途经南安军,跨越梅岭南北两路的时候,沿途的凄风冷雨早就淋湿了苦旅中的衣襟。这次出岭有谁陪同着,还用说吗?虽然途经江西故乡热土,可是身系拘囚,不能自主,真是归乡如同不归啊!悲苦凄凉的情感潮水在字里行间流淌……
诗人坚信,故国山河将千古长存,只不过暂时易帜,光复故国,他还是充满信心的!
这时候,诗人开始了绝食斗争,他要用古代先哲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宁可采薇而食,也不食周粟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他誓不降元,决心饿死殉国。
这首诗与其说是“纪行”,倒不如说是“言志”;既表现出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也显示出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文天祥被押北行的终极地是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当他途经金陵(今南京市)驿的时候,写了《金陵驿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金陵是六朝旧都,高宗皇帝曾经在这里驻跸,并建有行宫。想当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该是何等豪华气派;可如今呢,只有夕阳残照,衰草披离,呈现出一派荒凉景象!故国沦丧,自己就像天际孤云,该飘向何方去寻找灵魂的归宿呢?
看看周边环境吧,山河依旧,风景不殊;可是城头易帜,人事全非!我这个年已迟暮的亡国孤臣两鬓堆霜,就像这深秋季节的头白芦花,已是不堪憔悴与衰老;如今处处是疮痍满目,触目是断壁颓垣,就连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还有筑巢的处所吗?
别了江南,我的故乡!此次北行,我将以死殉国!让忠诚故国的精魂幻化为啼血的杜鹃,带着我一片丹心和满腔热血,再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热土吧。
外柔内刚,沉挚悲壮。这是爱国英雄处于人生末路气贯长虹的浩唱,是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忠诚故国的悲歌。
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于祥兴二年(1279)八月二十七日到达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那天在驿馆暂住。睹物兴感,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件令人刻骨铭心的往事——
3年前,也就是德祐二年(1176)正月,文天祥一行人赴元营谈判,不料遭元人扣押,二十八日被送到镇江;第二天晚上,文天祥寻找机会逃脱。进入真州城内,本来想与真州守将苗再成共商救国之策。他满以为已经探得元军虚实,只要上下齐心,一定可以挽回败局,这真是千载难逢的“中兴机会”!哪知,却被人误认为是元军奸细,险遭杀害,并把他逐出城外,他“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如今兵败被俘,救亡图存的夙愿,只能像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相继破灭!抚今思昔,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了《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旧地重经,真州的山山水水好像还认识我这个老朋友。只可惜真州的故交旧友一个也找不到了。俯仰之间,到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至今还是烽烟未熄,致使车马蒙尘,哪处不是呈现出一派凄怆景象?
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当年真州守将不采纳我的救国良策,导致社稷倾覆,使天地人间陷入无尽的痛苦中……英雄失算,怎不使人遗憾无穷?
北望通向燕山的道路,使人夜不能寐,心头无限凄凉……
文天祥是在祥兴二年(1279),也就是南宋灭亡那年十月间,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关在一间土室里。室门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低洼潮湿,光线阴暗,室内腥臊腐臭,空气污秽恶浊,有很多被关押的人染上了疫疾。文天祥以孱弱之躯,俯仰其间,2年来竟安然无恙。他说,是因为他秉持一腔浩然正气。于是他在牢室里写了一首光照千古的长诗《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了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正气”是什么?是天地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精华。在大地,则为奔腾浩瀚的长江大河,巍峨雄峙的岱宗华岳;在上天,则为光华四射的日月、璀璨耀目的星辰;在人世,则为无欲无求、无私无畏的精神原动力,它绵亘千古而不绝,沛然充塞于天地间。在这里,诗人一口气开列出12位古哲先贤,就是这浩然正气的化身,他们无论经历什么样艰难困苦,高风永在,劲节长存。史册留芳,千秋景仰!
也不知元朝最高统治者忽必烈是怎么想的,反正,自以为俘获了文天祥就算立下了大功的元朝大将军张弘范就很不理解:你文天祥是怎么搞的?许你大官,你不做,宁可牺牲性命也不投降,这是何苦呢?你看我,祖籍也是河北人,老家就在涿州定兴,我阿爸张柔还做过宋朝定兴县长哩!“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自个儿硬不投降,还要在《正气歌》里扯出这么多古代人干吗呢?
因为人生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变节投敌的张弘范不理解,读者自然会理解,《正气歌》说得好: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是啊,这些往古的志士仁人早就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他们的浩然正气和坚贞节操却永远是我们后代人的榜样!他们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所秉承的传统美德,不但像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彻华夏子孙无愧无怍的容颜,也像一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我们后来人勇往前行的道路!
当然,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也出现过丧失民族气节,向敌人摇尾乞怜的叛徒卖国贼。这如同大自然花卉那样,既绽放过高标劲节的金菊红梅,不也生长过有毒的罂粟?如果说,几株毒花掩盖不了中华大地的妩媚与庄严,那么,几个乱臣贼子也只能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决不能玷污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不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长存,他被囚后的诗章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