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他早年曾发出这样的咏叹:“若有一廛供闭户,肯将篾舫换柴扉。”不难想见,他年轻时候被生活鞭子所驱赶,经年累月奔走不暇,想有一个聊供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尚不可得,这足以说明他生存境况的困顿!直到绍兴二十四年(1154),29岁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之后,生活才开始有了转机。
乾道二年(1166),他出任吏部员外郎,朝乾夕惕,一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也怀着较好的期望值。也不知在哪个环节上稀里糊涂地得罪了权贵,没多久,竟被弹劾归里。
乾道四年(1168),被起用任处州知府;第二年,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院编修;不久,又被提升为起居舍人。乾道六年(1170),孝宗皇帝为了索取河南陵寝地,出于对他的才华的赏识,派遣他出使金国。从当时情况看,金国要强大得多,而且早就对南宋小朝廷虎视眈眈。“弱国无外交”,与这样的强邻打交道,不但要充当被欺凌侮辱的“受气包”,还常常吃力不讨好。居然膺此重任,谁不为他捏一把汗?范成大却勇敢受命,毅然前往。当他到达金国之后,在骄横跋扈、盛气凌人的金主面前,他不卑不亢、慷慨陈辞、大义凛然、据理力争,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不但保持了民族气节,也捍卫了国家尊严。当他胜利归来的时候,朝野震动!孝宗为了嘉奖他的智慧与忠诚,擢升他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参与谋划国家机密,成为深受孝宗信赖的大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因遭到权贵的嫉恨,第二年又被罢官归里。
乾道八年(1172),他又被起用为镇江知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升任为敷文阁待制,任四川制置使兼任成都知府,成为独揽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淳熙三年(1176),升任吏部尚书。淳熙五年(1178),由中大夫任参知政事,位高权重,声望日隆。最终因为与孝宗皇帝政见不合,罢官归里。
淳熙六年(1179),又被起用为明州知府兼沿海置副使,兼任端明殿学士。次年以病告归。
从范成大的仕宦生涯看,尽管浮沉不定,时起时落,在南宋诗坛,他毕竟要算一个最显达的诗人。
其实,范成大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是一个宦情淡泊的人。他生性耿介,不但敢于忤权贵,而且敢于披逆鳞。像这样傲岸不羁的性格,怎么能不跟官场落落寡合呢?在仕宦生涯中四起三落,这使他对官场生活产生厌倦心理。他在5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
(《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
是啊,如今年过半百了,既然钻营乏术,自当退隐归田。本来心境就想求得安恬宁静,像佛家参禅入定那样。人生但求温饱就足够了,又何必谋求什么功名富贵、飞黄腾达呢?
范成大不但在南宋政坛颇有建树,在当时诗坛也诗名早著。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一起,被时人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等人,用阴谋手段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又剥夺了张浚、韩世忠兵权,扫清一切投降障碍之后,不惜以割地赔款、纳表称臣为代价,与金人达成所谓“绍兴和议”。用丧权辱国的政策,来换取在江南半壁江山中过苟且偷安的生活。这时候,范成大刚16岁,他对此无比愤慨,写了《秋日二绝》进行辛辣的讽刺。且读其中一首: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在这严霜覆地的深秋,江边碧芦青柳早就失去了青春的颜色,染成大地一样枯黄了。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被你们拱手让给金人,如今江南这剩水残山,除了枯芦败柳,只有冷云寒水,触目一派凄凉景象,你们还有什么向金人夸耀的呢?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邦,眼见沦陷区人民受奴役、遭蹂躏的痛苦生活,悲愤万端,情怀难抒,一口气写了72首绝句。这是其中一首《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当诗人率领一行人来到沦陷了的故国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踏上城内横跨汴河的州桥的时候,南北瞻顾,这里不曾经是北宋皇帝的车驾通往京城内外的必经之路吗?故都沦陷至今整整44个年头了,诗人抚今思昔,百感交集……
这时候,他发现州桥上聚集了一群人,苍颜白发,神情黯淡凄苦。原来是沦陷区的父老们得知故国使臣来到这里,大家不约而至。他们忍住满眶热泪,禁不住向使者问话了:
我们这些长时期生活在金人刺刀下的人们,年复一年在这里等待着皇帝的车驾,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有六军到来呢?
从“真有”一词不难想见,他们尽管无数次被诺言所欺骗,不还是对中原光复怀着满腔热望?
诗人真实地记录了这感人至深的一幕,还不是想告诉南宋小朝廷的决策者们,你们应该从灯红酒绿中惊醒过来,重新考虑恢复大计,救救这些在水深火热中沦陷区的父老吧!
范成大无论社会地位怎么变化,也不管生活境遇有什么不同,他却始终关注着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且读《咏河市歌者》: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晚风中送来悦耳的歌声,婉转中透出几分圆润,浑厚中夹杂着几许苍凉……从空间方位来判断:这歌声应该是来自河市街头。
细细地聆听,唱的不明明是《渭城曲》吗?这难道是一般通常的歌唱?其中似乎蕴涵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凄凉:是痛苦的倾诉,还是求助的悲歌?既有愤怒哀怨,也有凄楚悲凉……记得韩愈说过:“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这歌声中应该有什么不平事吧。
好奇与同情心催赶着诗人,朝歌声的方向加快了步伐……
光线越来越暗淡,行人渐趋寥落,街道快要歇市吧。只见街边站着一位歌者,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神情沮丧,已经是日暮黄昏了,看来还没有用过餐,却忍住饥饿,强打精神在歌唱……
诗人忽然想起《诗经》中两句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雅·伐木》)春日黄莺的歌唱,当然是为了寻求伴侣;那么,今天歌者忍住饥饿地歌唱,不也是想有人伸出援手来缓解他的饥饿吗?
看看生活在底层人民在饥寒交迫中的艰辛,想想富家豪门在灯红酒绿中的奢侈,诗人禁不住热泪盈眶,思潮奔涌……
诗人关注底层人民痛苦命运的作品,当然要推早年写的《催租行》和《后催租行》。
在《催租行》里,诗人只用了八句话就把逼迫农民交租的里正“那敲骨吸髓、机诈善变、假公济私和死皮赖脸”的官府狗腿子形象,描画得活灵活现,简直呼之欲出!
在《后催租行》里,诗人用一个灾荒年景为背景,一家老农的遭遇为典型,揭露了官府对农民无止无休的压榨。且读这么几句: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为了交租,家里已经是一无所有,连几件过冬的衣服也全都卖光了,老人病骨嶙峋,固然无法抵挡严冬的寒冷,可是反复权衡,总比被官府绳索捆绑起来严刑拷打好得多吧。
去年卖光衣服之后,没有丁点儿办法,求助无门,只好卖“家口”儿女。记得大女儿走到岔路口快要分手的时候,哭得泪人儿似的,那情景实在惨不忍睹;今年二女儿本来有人来说媒,可是交租之后,家里粒米无炊,为了活命,也只好忍痛把二女儿赶出门去换取一升半斗的;家里还有三女儿,哪怕明年催租的怎么厉害,卖掉女儿又能抵挡一下,不是也可以不用发愁吗?
这是什么社会,简直是人间地狱!统治者这么贪得无厌,教灾区农民怎么活呢?诗人用冷峻的笔调,仿佛是客观地叙述这一惨绝人寰的故事,不加评论,没有愤怒,可是这带泪的诗行,不正是对统治者最强烈的控诉吗?
范成大离开官场之后,退居苏州石湖,自号为“石湖居士”。看来,石湖不但是他安度晚年的乐园,也是他安顿灵魂的栖息地。在他心目中,夙愿已酬,“甘心老是乡矣”。生活一经安定下来,便有更多机会深入农村,涉足田间地头,他陆续写了《农村四时杂兴六十首》,这一大型田家组诗,算得上是他晚年的名作。在南宋诗坛,他也因此获得“田园诗人”的称号。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可谓源远流长,钱钟书把它归纳为三大派系——
一是《诗经》里的《豳风·七月》,它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艰苦生活。二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受到影响的包括唐朝王维、储光羲等诗人。这一派的田园诗宣扬“陇亩民”安恬闲适、乐天知命的隐逸情怀。三是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的《山农词》、元稹的《田家词》、聂夷中的《咏田家》等。这些诗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与压榨,可是他们并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仿佛把《诗经》中的《七月》、陶潜的《怀古田舍》、元稹《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宋诗选注》)
范成大的田园诗不但再现了古代农村的自然面貌,也描画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既生动反映出劳动生活的艰辛沉重,也真实地歌唱了田家的忧乐悲欢。它犹如一帧中国古代农村风情画的历史长卷。
试拈出其中几首,借一斑以窥全豹吧——
淳熙年间,宋、金南北对峙,双方处于休战状态。停息了干戈扰攘,消弭了炮火硝烟。江南农民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江南农村开始出现一些活力与生机。诗人满腔喜悦地歌唱江南大地春到农家的景象: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
冻僵了的大地刚刚从蛰伏中苏醒,春雨就迫不及待地频频光顾。引得地上的“万草”赶快换上绿色新装,枝头的“千花”也竞相绽放出嫣红与姹紫。房舍后的菜园子本来荒废了,也奇迹的地长出秀丽的新绿;邻家的竹笋穿过院墙的重压,冲破坚硬的地表长出了新芽……
朋友,你不会感到江南大地正涌动着澎湃的春潮,一股浓郁的春的气息正扑面而来吗?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
一双双蛱蝶告别姹紫嫣红的百花枝头,纷纷投入菜花的怀抱。这不是告诉人们,时序已进入晚春吗?
又是茶香蚕熟,又是春耕春播,农民们都忙得团团转,哪里有闲工夫来做客串门呢?
怎么啦?鸡飞过篱笆,狗对着狗窦汪汪狂吠,这么鸡犬不宁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茶商一行人到村子里来收买春茶哩!农民们不是可以借此聊补生计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别看孩子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不点儿,他们不理解耕织的事,可也没闲着,你看都三三两两的,依傍着桑柘的浓荫学着种瓜哩!
热爱劳动的品质代代相传,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范成大无论从政还是归田,他都关心祖国的命运,也关注着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无疑,这既缘于他根植于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就理所当然地与这块温馨的土地有割舍不了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