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零遂与流人伍-李清照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5:05

李清照后期的生活急转直下——

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下,掳走了徽、钦二帝,不但宣告北宋王朝的灭亡,也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漂零遂与流人伍-李清照

这时候,康王赵构正率领一帮人仓皇南逃。李清照一家为了躲避兵乱,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群奔往江南……

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更遇石尤风”,丈夫赵明诚逃到建康(今南京市),也许是因为劳累过度,于建炎三年(1129)八月间不幸病逝!作为女性,没有了休戚相关的爱情;作为妻子,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伴侣!从此,国亡、家破、夫死、身嫠,灾难就像那结伴而飞的黑老鸹联翩而至……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子孙南渡今几年,漂零遂与流人伍……

就在绍兴三年(1133)五月间,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想到父祖昔日的辉煌,眼见今天流亡的狼狈,李清照欲哭无泪!

更使人无法忍受的是,到这程度了。不但没有了安慰与同情,还居然有人不惜落井下石,诬告赵明诚曾经“馈璧北朝”,把宝物送给金人,这不明明是诬陷丈夫叛国投敌吗?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了使谣言不攻自破,李清照打算把夫妇俩平日里节衣缩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些宝物全部献给朝廷,并不是为了博取朝廷的欢心,而是为了捍卫丈夫的尊严,还给丈夫应有的清白!于是她追随高宗赵构的行踪,“从御舟海道之温、之越”,跟随皇帝的航船先是温州,再到绍兴,又辗转金华……如果说,赵构一帮人对人民弃之如犬羊,那么对强敌则畏之如虎豹,只顾仓皇逃命,跑得比兔子还快!纵然她加快航行速度,昼夜兼程,最终还是无法追上!更为不幸的是,一路上,遭到抢劫、偷盗,使她长期积攒起来、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的金石、书画丢失殆尽……

一次连一次精神肌体的摧残,一回又一回奔涛骇浪的惊惧,一天又一天车马舟楫的颠簸,远远超出一个女性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她并非金石之躯,终于在接踵而至的折磨中病倒了……

她病入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奄奄一息,行将就木!“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云麓漫抄》引李清照给友人的信)也就在这四顾无援、彷徨无助、万分无奈、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巧舌如簧,乘虚而入,他用甜言蜜语骗得李清照家人的信任,在李清照病情危重的时候,与她草草结合。哪知,这个人竟是一个典型的流氓加市侩,地地道道的“人渣”。婚后,他发现无法占有李清照的金石文物,实现不了他的“发财梦”,动不动对李清照恶语诟詈,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纵然有万斛诗才,又怎么能应对强徒的暴力?不多久,终于离异了。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不但散文和诗歌卓有成就,更被人们誉为“词坛圣手”。她的词学风格基本上是遵循婉约派路数,晚期有些词作还兼有豪放派风神。陈廷焯这样为她填写颂辞:“风格气神,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词坛丛话》)

李调元赞歌唱得更响:“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不但与姜白石不相上下,更可与秦观、黄庭坚并驾齐驱。词章的凝练超出吴文英,作品的清丽可以跟周邦彦《片玉词》比美。不只是在女性词人中称得上大家领袖,就是在男性群体中也要算龙头老大!

李清照晚年流寓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已经是憔悴不堪、心力交病!为了宣泄心灵的创伤和哀痛,她选取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为题材,用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为我们创作了一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余晖像熔化了的黄金,光华璀璨;美丽的晚霞从周边聚合拢来,捧出一轮碧玉般的圆月。绚烂的暮景依稀如昨,可是知心的人儿又在哪儿呢?我们仿佛听到女词人惆怅满怀地发出深长的叹息!

尽管庭院里飘拂着柔柳芳条,暮烟染浓了青青的柳色,晚风送来《梅花落》的笛声中却饱蘸着几多哀怨之情,这又究竟有多少春意呢?

元宵节是美好的,天气也是暖融融的;可是又有谁能料到转眼之间没有风风雨雨?

那些贵家妇女们,也算她平日里的诗朋酒友,今天乘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出去走走,乘这“金吾不禁”之夜,看看元宵灯景;可是由于她没有一点好心情婉言辞谢了。

这时候,一幕幕往事在眼前浮现——

漂零遂与流人伍-李清照

记得那还是在汴京的时候,还要算太平盛世吧,闺中女友们都享有悠游闲适的生活时空。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都戴着铺满翡翠的珠冠,缀上用金丝线捻丝编织成的雪柳状的头饰,一个个漂漂亮亮,打扮得齐齐整整,出现在看灯的人群中,成为最靓丽的风景,周边的人谁不送来注目礼呢?

可如今呢,两鬓堆霜,形容憔悴,哪里有心思出现在灯前月下?还不如在帘儿后面听听别人说笑,在隔帘笑语中聊温旧梦吧。

抚今思昔,即景兴怀,既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也传达出世事沧桑之感。悲凉孤寂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难怪南宋词人刘辰翁三年后为这首词作序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为之潸然泪下!还说:“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其实,纵然是今天的读者又何尝不为之唏嘘不已?

灾难,这接踵而至的灾难,结成强大的同盟,就像那一团团黑压压的乌云,实在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说,教诗人一个柔弱的女性怎么承受这人生之重?读读这首词作《声声慢》,不难聆听到她痛苦心弦的震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清早,就那么“寻寻觅觅”,找啊找的,她在找什么呢?是想找到那丢掉了的文物?是想寻觅那失去了的爱情?还是想找回已经消逝的生活的温馨?可是那些心爱的东西早就离她而去,且渐行渐远,她找得回来吗?望望门外,空空落落;看看室内,冷冷清清;岁月留给她的,除了无可诉说的凄凉,就是不可名状的悲伤和欲说还休的忧戚……

这深秋天气煞是恼人,暖一阵,冷一阵,教人怎么养息?尽管喝它两三杯“扶头卯酒”,又怎么抵挡这侵晓凛冽西风的寒意呢?

她仰望长空,北来的大雁迅疾地掠过,除了留下凄厉的唳声,并没有捎来平安的书信。这使她更清醒地意识到,家国陆沉,伊人长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加深她心头的沉哀巨痛!

再看看庭院里,枝头的黄花开始枯萎凋谢,还有什么可采摘的?生趣全无,生涯黯淡,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真的是度日如年,又怎么挨得到天黑呢?

听,沙沙秋雨敲打着萧萧梧叶,那“点点滴滴”的声响,营造出无尽的凄凉,正好拨动她心灵震颤的哀弦,这光景,这情状,是一个“愁”字所形容得了吗?

这首词用铺叙的手法,传达出她心头的寂寞和凄凉。词中用了18个叠字,那声音、那节奏,伴随着词章内在的意蕴,共同营造悽恻感人的情感氛围,读起来真个是哀音似诉,凄凉如哭!

李清照不愧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深重的灾难并没有把她压倒,她决不是一味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中,她要从灾难中奋起,用犀利的目光注视着冷峻的现实,用一颗赤子之心关注着祖国垂危的命运——

建炎元年(1127),赵构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起用李纲为相,勤王之师,从四面八方向南京集结,应该说,中原恢复是大有希望的!可是,昏庸的南宋小朝廷,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罢免力主抗金的宰相李纲,任用黄潜善、汪伯彦之流,这些投降派们只顾奢华享乐,“主和、逃窜、投降”成了他们执掌政权的“三步曲”。主战将领岳飞等被无辜杀害。权奸当道,谁敢言兵?爱国志士,请缨无路。李清照写了一首词《临江仙》,表示抗议和愤慨: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这深深的庭院里,连“云窗雾阁”都常常被紧紧地锁住,人们都被关得严严的不准外出。这不明明是当时高压禁锢的政局象征吗?眼看柳叶返青、梅花吐蕊,南京又是一个春天了,岁月催人,时光不再,可是抗金救国志士却只能困死在南京城里,白白地老去!诗人对南宋小朝廷投降误国的政策愤慨不已。

南渡以来,她咏叹过“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她呼喊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这些本来都是爱国主义词章,诗人却说只是“感月吟风”,似乎只不过是无关政局的歌唱,是闲情逸致的抒发。这样深微曲折的表达,还不是因为南宋小朝廷虽抗敌无能,却文网严密,避免深文罗织!这样下去,随着时光流逝,到头来,还不是宝刀难试、老大无成?这怎不教人凋零憔悴!如今,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宗泽忧愤而死,李纲被罢而归,国家柱石一个个被排挤殆尽,还有谁来收拾这破碎的山河呢?

中原光复眼见是没有指望了,元宵看灯又有什么意思,还有一点好心情去踏雪观景吗?

漂零遂与流人伍-李清照

忧时伤世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李清照还写过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还写过两句失题断句: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困,他宁可以死相谢,也不愿渡过江东苟活自安。王导、刘琨都是有志于“勠力王室,光复中州”的东晋砥柱之臣。女诗人之所以对末路英雄的礼赞,对前代忠臣的缅怀,不正是对南宋小朝廷投降派们的指斥与批判吗?

李清照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也是一位奇女子!“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可以作为对她生命的评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些正统文人却抓住张汝舟的事不放,说什么“晚节不终”(《宋诗纪事》),什么“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对李清照横加指摘与诟病。说白了,还不是践踏女性尊严的“男尊女卑”的典型的霸王逻辑?李清照有些词章也被某些卫道文人指摘为“无顾忌”“无检操”。(见王灼《碧鸡漫志》,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实呢,这正表现了李清照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勇气,正是她反封建思想禁锢的闪光点!

李清照晚年隐居杭州,生活很凄苦。更令人悲哀的是,她卒年不详,死亡的时间、地点及原因都无可查考。无疑,她晚年受到那些封建卫道士们的冷落与歧视。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大词人,竟导致这样的人生悲剧。固然是李清照的不幸,其实,又何尝不是中华文明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