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清·文赡·史识·诗情-欧阳修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4:38

欧阳修,字永叔,吉水(今属江西)人。4岁丧父,家境贫穷,母亲郑氏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艰苦的环境磨励了他奋发进取的意志。天圣八年(1030),才24岁,在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被擢为第一。青年才俊,倜傥风流,本以为在他面前铺开了一条坦荡的仕途。怎奈北宋统治者骄奢淫逸,文恬武嬉,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为了挽救颓局,几次上疏建议革新朝政,因保守派宰相吕夷简极为反对而反遭贬黜。欧阳修却坚定地站在范仲淹一边,敢怒敢言,痛斥宵小,因此遭到奸佞之臣的诬陷,入仕不久就被贬往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之后,因西夏入侵,内忧外患,交并而至,政局十分危殆。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被仁宗起用为参知政事,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提出十项改革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坚决支持改革。可是,要革除弊政,势必会触犯权贵们一些既得利益,于是保守派们群起阻挠和反对,欧阳修作《朋党论》对保守派们奋力驳斥,怎奈寡不敌众,“庆历新政”只能无疾而终,欧阳修再次被贬往滁州(今安徽滁县)。

当然是因为欧阳修德才兼赡,众望所归,嘉祐六年(1061),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朝廷最高行政长官之一。由于他秉公执法,嫉恶如仇,自然会开罪一些权贵。后来因某些宵小造谣中伤,欧阳修不得不于治平四年(1067)求退亳州(今安徽亳州市)。

纵观欧阳修的仕宦生涯,尽管几度浮沉,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锐气不减,无私无畏,正直敢言,堪称骨鲠之臣。

欧阳修在执政期间,大力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文学家苏轼父子,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门下。

政清·文赡·史识·诗情-欧阳修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欧阳修在任滁州太守的时候,有个嘉祐二年(1057)进士,福建人王向,任滁州硖石县主簿,掌管诉讼事宜。当时有个教书先生因为学生不送学费,他就亲自到学生家去讨。学生却关着门不理他。那教书先生气愤不过,只好到王向那里告状。王向在状纸上写了这样的判词:“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

用现代口语来表达,意思是:根据古代礼法,只有学生去找先生学,没听说先生去找学生教。先生既已自己屈尊,学生怎能不稍稍高傲?怎么不用荆条(“二物”指楸树条和荆条,典出《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来体罚他,使学生收敛威风;为什么要双方各执一词闹着来打官司呢?

那教书先生觉得王向判决不公平,拿着状纸去找欧阳修。欧阳修一看王向的判词,大为赞赏,他认为王向不但学识渊博,判词也写得很有文采。于是到处赞扬他,使王向一时成为名人。

欧阳修慧眼识才,也传为文坛佳话。

欧阳修不但是北宋时期的政坛巨擘,也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他在力主改革弊政的同时,也大力倡导文风的改革。特别强调文章和社会风尚的关系。认为“国之文章,应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奉命知贡举,负责科举考试。当时的士子崇尚某些险怪奇涩的文章,称为“太学体”。欧阳修为了提倡朴素平实的文风,把写这种文章的士子一律罢黜,不予录取,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本传》)。从此,“太学体”也就一蹶不振。这对文风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作用。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是转变文风的重要因素。欧阳修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发展了韩愈、柳宗元的理论,把儒家的“道”与实际生活中的“百事”联系起来。一方面,提出“弃百事而不关心”,便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另一方面,又指出仅仅有道德,还不一定能成为“能言之士。”这就纠正了文道分途、重道轻文的不良倾向。在文章风格上,他主张“取其自然”“各由其性”,提倡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欧阳修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

政清·文赡·史识·诗情-欧阳修

让我们读读《戏答无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春风啊,我真的怀疑你是不愿到这海角天涯吗?已经是仲春二月了,怎么山城还不见春花绽放呢?一开章,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真的把春风写活了。

诗人是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的,照理说,夷陵距离京城并不是太远。诗人却说成是“天涯”海角,谪居孤寂之感,思念乡里之情不是溢于言表吗?

夷陵以产橘著称,你看,那橘树枝头还有去冬没有消融的残雪;夷陵也是竹乡,你听,那炸响的春雷以霹雳声威,冲破大地的封冻,惊醒冬眠的竹笋,它们恢复了生机,也在跃跃欲试地破土抽芽。

已经是夜静更深了,耳畔传来北归的雁叫声,勾起无尽的思乡之情;我这多病之身,又进入一个新的年头,斗转星移,物华变换,怎能不教人感慨万千呢?

俯首回顾,我也曾经在盛产名花的洛阳享受过春光的美好,如今又何必嗟叹这古城迟放的春花?

仲春虽余寒犹厉,可也见出生意盎然;山城尽管略感孤寂,可也不乏对生活的热望。诗歌自然而清新,富有诗情画意。

其实,欧阳修更是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抒情委婉深致,写景清新明丽,深受读者喜爱。创作之丰,也足以让诗坛瞩目。仅收录在《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里就有100多首,是当时写词较多的作家。

这里仅举一例。这首《生查子》就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又是第一个月圆之夜:依旧是紫陌红衢,依旧是灯光月色。好景依然,却欢情不再!斯情斯景,勾起抒情主人公对去年此时此刻的回忆——

元宵节看灯,真的是万人空巷。可是从词章看,作者只不过用极简练的笔墨强调灯光如昼的亮度,难道抒情主人公并不是为了欣赏元宵节灯市景观?那么他究竟在关注什么呢?

哦,原来他是在焦灼地盼望着月儿爬上柳树梢头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他可以与心爱的人儿甜蜜地约会哩!

按照惯常情况,情人约会属于密约幽欢,往往选择在比较隐蔽的场所,我们的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偏偏选择在元宵佳节灯光如昼的闹市呢?

因为古时候,青年男女被禁锢得很厉害,只有元宵节晚上青年男女可以作彻夜欢游。这对那些常年蛰居深闺的青年女性来说,不是与心上人相见的最好时机吗?

政清·文赡·史识·诗情-欧阳修

当抒情主人公从回忆中惊醒的时候,面对的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岁月的风雨送走了过去的一年,今年又迎来了元宵佳节。灯还是那么光明如昼,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你说,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眼泪,怎能不像一串串断了线的珍珠,连“春衫袖”都被沾湿呢?

词章以口语化的民歌风味,白描式的表现手法,复章叠唱的诗歌形式,为我们营构出一个“月圆人不圆”的悲剧故事,唱出一支古代社会爱情生活的苦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