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第177首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此词作于孝宗乾道八年滁州任上,为送别同僚范昂赴临安而作。词中寄托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祝福,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词充溢慷慨悲凉之意,磊落不平之气。此词写离别,却通篇境界阔大。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赞曰:“此稼翁晚年笔墨。不必十分经营,只信手写去,如闻饿虎吼啸之声,古今词人焉得不望而却步。”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原文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注释
“秋晚”句:用张翰思乡典故。
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唐代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译文
译文1
老来兴致趣味消减,面对离别的酒宴,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何况屈指一数中秋将到,那一轮十分美好的明月,却偏偏不照人团圆。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
趁身上征衫未换,便好去觐见天子,朝廷如今正任能选贤。料想会把你留在承明庐,让你在深夜草拟诏令,还会派遣你筹划边事到前线。长安故人若是要问我,就说我依然沉溺酒乡愁无限。醉中望断秋空的落雁,常常会拉响空弦。
译文2
年岁渐长,早年的情怀趣味渐减。对着这送别的酒筵,才惊怯流年变换。何况屈指算来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天上满月,却无法照见人间团圆。江水无情,全不管离人心情,与那西风一道,只管将归船送远。江上秋深了,遥想故乡莼菜已老、鲈鱼已肥,多想回到家园灯下,儿女绕膝夜语。
劝君趁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求贤。料想君一定能得重用,或留在朝中把关翰林院起草制诏,或被派遣筹划边防军备。若有旧友问起我,请告诉他我依然愁肠满腹,每日只是借酒浇愁。极目遥望,直到秋空云霄里一只孤雁消失不见,于沉醉中醒来,似乎听到有人拉响了空弦!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题解点评
评点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老来”二字,可见端倪。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老来”,而又“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政治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都不管”和“只管”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年轻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南渡之后,曾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后来被排挤落职,但仍怀有恢复中原、以身报国的志向。在晚年时曾一度被起用,但没过多久就病亡了。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是主要题材。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沉雄豪迈、笔力浑厚,且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常发议论,在作词技巧方面对后世贡献很大,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现有《稼轩词》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