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鲜花植根现实沃壤-李白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3:38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给诗歌插上奋飞的双翼,使它永远翱翔在星汉璀璨的诗国天空。

诗歌风格既然以“浪漫”命名,不难想见,它运思的轨迹决不会循规蹈矩,运思的方式也必然冲破惯性思维的樊篱。在情感的表达上,它不像幽咽泉流般掩抑收敛,常常以井喷般气势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宣泄激情的时候,就借助于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当现实中事物不能表达愿望的时候,就调动历史衣冠或非现实的神话。

可是,姑勿论浪漫主义艺术鲜花绽放得如何瑰丽而绚烂,却从来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

浪漫鲜花植根现实沃壤-李白

试举例来说吧——

面对四川又高又陡的山峰,为了惊叹攀登的艰难,诗人冲口而出:

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古时候,由于受科学生产力的限制,有谁真的上过天呢!因为天太高了,想登上去实在太难了,可是,蜀道比登天还要难,试想,蜀道的艰难不是被夸张到极致吗?

究竟怎么个“难”呢?诗人一口气叠用了四组复合型意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山上,那突兀而立的高峰直插天际,连用六条龙驾车的太阳神也只好畏难而返;山下,那奔腾咆哮、冲波激浪的河水也只能回旋倒流。连惯于穿云破雾的黄鹤都飞不过去,那轻疾敏捷的猿猴也在为攀援不上而发愁哩!

于是,诗人向行人发问了: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么艰险的道路,你们这些远地方的人为什么还要来呢?

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为了活画出那撼人心魄的雄伟景观,诗人大声赞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急流直下,简直像从天而降,由于落差极大所形成的冲击力度和迅猛奔流的气势,经诗人这么一夸张,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兴之所至,援笔赋诗——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诗人大笔如椽,雄健无敌,诗歌简直可以撼动高山、超越江海。这不正可以反映他胸襟高旷,卓尔不群?难怪杜甫钦佩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当诗人酒酣耳热,兴会飙举——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也许是酒精的作用吧,诗人逸兴大发,壮思遄飞,真想上九天去摘下那块悬在天幕上的明月!这么离奇的想象,不是反映出诗人的天真烂漫与壮志豪情?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诗人兴会更无前。

诗人要是发愁呢——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因“愁”而生长的白发,竟长达“三千丈”,“丈”不过是计量长短的基本单位,诗人还是嫌它太小了,还要用“万里”计——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

这种极度夸张的表达,试想,这愁情该有多深多重!

朋友王昌龄远谪龙标了。为了表达思念的深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要把思念的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随着晚风送到夜郎的西边,给朋友送去深情的慰藉,这种表达友情的方式别具一格。

韦八要回长安了,为了表示惜别的离情——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诗人想让狂风把不忍离别的苦心吹过去,把它挂在咸阳的古树梢头,让它永远陪伴着朋友,以免感受别离的痛苦!

诗人凭借超常规的想象,自然景物也拟人化了,也有了生命与情感——

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洒肆留别》)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白云、流水、春风、明月统统成了诗人共话的对象,都是诗人的好朋友,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还嫌不够浪漫吗?

为了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精心营构出一个“天姥山之梦”: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电闪雷鸣,山峦倾倒,神仙洞府的石门,“轰”的一声被打开了。那青苍色的天空深不见底,在日光月色的辉映下,洞府中的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这里是神仙们活动的洞天福地。

只见那些仙人们以彩虹为衣,把长风当马。那平日里咆哮山林的猛虎为她们弹起了琴瑟,那往常惯于穿云破雾的鸾鸟给她们驾起了长车。那些仙人们一个个仪态万方地从云端翩然而下!

浪漫鲜花植根现实沃壤-李白

在这里,没有黑暗官场的明争暗斗,也不为蝇头小利而尔虞我诈,消弭了富贵与贫贱的障壁,人际之间自由平等,人与自然也和谐共处,大家都熙熙穆穆,其乐融融。

这是另一种版本的“桃花源”,不过,诗人认为,“桃花源”不可能存在于等级森严的现实生活中,只能出现在梦境或天国。这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比陶渊明更推进了一层。

因为李白在诗坛上赢得“谪仙”“诗仙”的雅誉,也许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高蹈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诚然,李白年轻时期,不但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也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游侠和羽客。正是由于有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他复杂的思想性格。其实,他一向就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明确的人生追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祖国、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

李白诗歌创作的黄金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从表象看,一派空前强大的繁荣景象。可是,由于统治者开始走向奢侈和腐败,骨子里祸乱已萌。李白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潜伏的社会危机,他借用秦始皇的故事,用咏史的形式写了一首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抉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古风》之三)

当秦皇统一六国、虎视天下的时候,可谓雄心勃勃!你看他拔剑一挥,寰区大定,四方诸侯,尽都臣服。他的英明决断与雄才大略,如同天赋神授,天下豪杰谁还有能耐不被他驾驭呢?

这时候,再也没有敢于抗衡的反对力量,他也认为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于是,收集天下兵器,铸成铜人十二;敞开函谷关大门,让东方诸侯尽来朝贡。与此同时,还在会稽山和琅邪山上刻石纪功,以彰显统一天下的辉煌业绩,秦王该是多么志得意满、威风赫赫啊!

天下统一之后,他既不愿考虑采取德政措施强国富民,更不屑于去想积蓄军事力量防敌御侮!只是一味荒淫享乐,不惜劳民财,不但在骊山下大造陵墓,还相信术士去寻求不死之药。结果呢?宴安鸩毒,只能是亲手播下秦王朝灭亡的种子……

这故事的潜在意思无疑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国家虽然繁荣昌盛,如果不思励精图治,只是骄奢淫逸,放纵无度,迷信什么术士,要求长生不老,这不明明是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吗?怎能不使诗人深感忧虑呢?

诗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为唐统治者敲起一记响亮的警钟。

令人遗憾的是:诗人的警钟并没有使唐玄宗从浑浑噩噩中惊醒,倒是被诗人不幸言中,安史之乱爆发了,给唐王朝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为了挽救危局,永王李璘临危受命,组织一支勤王大军顺江而下,应永王李璘的征召,李白参加了幕府。为了平叛救国,主动向永王请缨。于是有了这支短唱: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盘踞在洛阳一带的安禄山叛军,乱糟糟的,犹如一团乱麻,他们豺狼成性,滥杀无辜,简直就像晋怀帝永嘉年间匈奴贵族刘曜那样。为了躲避这场浩劫,人们纷纷向南方逃跑。在这决定祖国命运的危急关头,诗人向永王提出请求——

委我以统率三军的重任吧,我要像东晋谢安那样痛歼敢于进犯的顽敌!

面对暴戾凶残的强敌,李白不是斤斤计较一己之得失而畏葸不前,而是置生命安危于不顾而请缨杀敌。姑勿论他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难道不值得人们礼赞吗?

浪漫鲜花植根现实沃壤-李白

李白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关怀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请读《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从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乘船北上,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在这“吴牛喘月”的酷暑盛夏,那些衣衫褴褛的纤夫们,背着纤绳,喘着粗气,使尽浑身力气,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在滚烫的河水里挪动脚步,纤夫们是多么艰苦啊!

头上骄阳似火,浑身的汗水快要流干了,嗓子干得直冒烟,想喝口水,看看水壶里简直是泥浆似的,一大半都是泥土,这怎么喝得下呢?

为了统一步伐,纤夫们哼起了号子,那号子声简直就是凄凉哀怨的《丁都护歌》,听起来直使人潸然泪下!

统治者为了享乐,采集太湖石做修建园林的材料,那些石头又多又大,哪一块不是沉甸甸的庞然大物?纵然凭借万人的力气来拉,什么时候才能把它拉到江边呢?

看吧,那芒山、砀山的巨石是采不尽、拉不完的,纤夫们的苦难何时是个尽头?想到这儿,教一个有良知的诗人怎能不为之感伤无尽?

李白不但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还常常怀着一种感恩的心理。在安徽铜陵县南的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老妈妈的热情款待,他写了这首感恩的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投宿在偏僻山村的农家,倍显旅途的寂寞,实在了无欢趣。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农家秋日耕作的劳苦;这么深夜了,邻家妇女白天就很劳累,也该歇歇,可是墙外还是传来她舂米声。一声一声,显得那么沉闷滞重,不也传达出她心底的悲苦与凄凉?

古代人是屈膝席地而坐,也叫“跪坐”。李白就是跪坐在屋子里。不一会儿,荀母也是跪下身来为李白端来一碗喷着热气的饭菜。饭是用菰米做的,叫“雕胡饭”,是农家最好的饭食,老妈妈特地为李白做的,这是最热情的款待。菰米是白的,盘子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简直如同明珠一般晶莹洁白。李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起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给韩信送饭的故事,觉得实在受之有愧,除了再三表示感谢之外,又怎么忍心享受这样的美餐呢?

凭李白的才华,“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似乎也算不了什么;对一顿农家饭菜却如此念念不忘,不难想见,李白对下层的劳动者该是多么尊重!

从这首诗看,没有夸饰,也不浪漫,记叙是那么平铺直叙,风格又是那么朴实自然。如果说,李白对权贵们是那么傲岸不驯,常常报以白眼;那么,他奉献给普通劳动者的正是发自内心的谦恭和最真挚诚恳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