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致雅畅,以少胜多-王之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2 03:3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没有美丽的修辞,不作奇特的想象,自然朴实,如话家常。可是,无论是闹市通衢,还是寻常巷陌,哪里不到处传唱?不管你是黄发垂髫,也不用问你是否粗通文墨,谁不能开口成诵?用不着怀疑,它是千百年来的诗歌绝调,是人人激赏的古代名篇。朋友,你是否想过,一首才20个字的短章,为什么会产生这么神奇的审美效应?

这首《登鹳雀楼》诗就是王之涣写的。我们还是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作吧——

这是一天薄暮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纵目远眺,一轮明晃晃的夕阳依偎着西边绵延起伏的远山徐徐坠落在天的尽头,我们眼前仿佛看到落日的辉煌和晚霞的璀璨;俯瞰楼前,那奔腾澎湃的黄河滚滚南来又滔滔东去,它以所向披靡的气势奔向浩瀚无涯的大海,我们耳畔仿佛响起雷霆万钧的波涛咆哮声!

朋友,你想穷尽你的眼力,看得更宽更远,欣赏到更加瑰丽非常的景观吗?那就请你再上一层楼吧!

诗人的奇思妙想,不但丰富了诗歌内涵,拓宽了诗歌意境,也升华了诗歌主旨,给人们以哲理的启迪:是啊!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不是激励人们,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振奋精神,奋发向上,向理想的高峰攀登不止吗?

王之涣,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高祖时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他的身世和行藏出处,史料无闻,《唐才子传》和《全唐诗》对他的介绍也只有片言只语。直到1932年发掘洛阳唐代墓葬群,才发现宣义郎行河南府永宁县尉靳能撰写的《故唐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君墓志铭并序》(刻石今藏北京)总算有了大致了解:

少年时期,性格豪放,任侠好义,喜欢击剑纵酒;后来改变志行,发奋读书,渐渐学有所成,直至声名大震。玄宗开元初年,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不久,被诬陷去职,漫游黄河两岸,寄迹于山水林泉。由于有过边地生活的体验,复出后被任命为文安(今河南省文安县)县尉。不久死于官舍。

从他先后任职看,还算不上七品芝麻官。看来王之涣在历史上的位置,并不是以仕途显达而知名;从他的诗歌创作看,也许是生前或身后多有散佚的缘故,被收录进《全唐诗》的总共也只有6首诗。

唐代被誉为诗歌创作的黄金期。仅《全唐诗》就收录有名有姓的诗人2000多家。不只是诗坛高手如林,诗歌创作更是浩如烟海。且不说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卷帙浩繁,就是中不溜儿的诗人谁不是千儿数百首?王之涣现存的诗作寥寥无几,却被诗坛奉献上著名边塞诗人的桂冠,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试想,如果不是精雕细琢、苦心孤诣,怎么会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高度?这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他能不被许为最知名的诗人吗?

“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证。唐人薛用弱曾把它记载在《集异记》里——

情致雅畅,以少胜多-王之涣

那还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

节令已进入初冬了。一天,天空中零零星星地飘起了小雪。天气特别阴冷。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坛好友相约到旗亭饮酒。

旗亭位于长安街的中心,大概还是汉代的古建筑吧,是政府在市场里建造的市楼。分上下两层,管理市场的官员就住在里面。楼上悬挂着旗帜作为标志,因此人们称它为“旗亭”。到唐代,开始有酒肴出售,渐渐成为人们宴饮娱乐的场所。当三人步入旗亭,选择楼上一个临窗的雅座,一边浅斟漫酌,一边浏览街头的初冬风景。

这时候,楼上有不少来客。有的举杯独饮,默默无语;有的觥筹交错,谈兴方酣。尽管窗外行人寥落,旗亭里还是够热闹的。

忽然,楼梯上传来杂沓的步履声声。原来是十几位梨园伶官携带看各种各样的管弦乐器来旗亭演唱的。紧接着,四位服饰华丽、姿容艳冶的妙龄女郎款步登场。人们都为之凝眸注目,楼上喧哗顿失,一派宁静。

伶人们调理好丝弦,开始演奏序曲,不用说,都是传唱一时的名曲。

当时,3个人虽然均擅诗名,却难分高下。王昌龄心想,今天不正是检阅各自实力的机会吗?他提议了:她们今天演唱的一定有我们的诗,唱谁的诗就在墙壁上画上记号,看唱谁的诗多,谁就是优胜者,好吗?这一提议正符合大家的心愿,王之涣、高适当然赞成。

一位艳妆少女应节而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当然暗自高兴,连忙在墙壁上自己的名字下画上一道记号。

情致雅畅,以少胜多-王之涣

接着又一位女郎歌唱了: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诗,诗题是《哭单父梁九少府》。

本来是一首有二十四句的古风,这位女伶只截取开头四句,成为一首五绝。

高适在自己的名字下画上一道记号。

又一位歌女唱开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她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一首宫怨诗。

王昌龄在自己的名字下又加上一道记号。

前后算起来,唱王昌龄的诗共两首,唱高适的诗是一首,看来高下初判!

王之涣了解自己的创作实力,他当然充满自信。他笑了笑,并说:“你们评评看,这四位歌女谁最漂亮,谁的气质最好?不用说,当然是还没有唱歌的那一位。凭着3位歌女的条件,只配唱《下里》《巴人》这些俚歌俗曲罢了,唱我的诗,非她莫属!你们信吗”?

话犹未了,只见这位风姿绰约的最美歌女,启朱唇,发皓齿,乍展歌喉,犹如乳燕试声、新莺出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宛转悠扬的弦律久久回荡在人们耳畔,全场鸦雀无声,一曲刚罢,喝彩不绝……

情致雅畅,以少胜多-王之涣

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在黄河岸边,万山环绕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尽管这里是遮天蔽日的大漠风沙,经年累月与寂寞为伍,与虎狼为伴;可是,我们的戍边将士却始终不渝地肩负起守土卫疆的神圣使命。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丰富的情感,谁不会想念倚门盼望的老母亲和孤灯独对的闺里人?

当晓风中传来羌笛曲《折杨柳》这熟悉的弦律的时候,“何人不起故国情”?可是,诗人妙不可言地把“折”字改成“怨”字,那意思无疑是说,兄弟呀,你又何须埋“怨”杨柳呢,在这玉门关外,“春风吹不到,不遣柳条青”啊!这不明明是说,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儿和朝廷上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衮衮诸公们,只顾自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并不关心远在边陲的三军将士的疾苦!

诗人对戍边将士深情的人文关注,是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感,这位最美丽的歌女奉献上最美妙的歌喉,正是对这种高尚情感的服膺与赞许。